里程焦虑,可以放一边了吧
车企和电池企业这么努力,消费者的电动汽车里程焦虑应该可以放下了吧千亿研发,给小米带来什么?
10年时间,1000亿元的研发投入,能给一家企业带来什么?充电5分钟续航407公里,比亚迪掀了燃油车的桌?
目前1000V高压平台主要搭载于汉L、唐L等高端车型。 “只要比亚迪能大规模落地,就会倒逼所有新能源车企紧跟上,倒逼供电公司提升相应技术和设施。” “如果都采取大功率超充模式充电,一座城市需要配套一座核电站来保障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司机极速飙车303km/h,“动力澎湃”的电动汽车该不该限速?
回溯汽车工业史,燃油车时代从未因车辆极速性能追究制造商责任。众多机械猛兽的存在价值在于证明工程学极限,而非鼓励道路违法。电动化时代的技术伦理,应当继承这一传统。违法的是人而不是车。超充VS换电,谁才是电动汽车的未来?
目前看来,超充很现实,换电很性感,如果超充技术突破,能显著缩短充电时间并解决用电负荷问题,它可能更具吸引力,而换电技术若能实现行业标准化,也有可能大幅推广。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强势崛起,本田日产坐不住了
在电动汽车的赛道里,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已经取得市场先发优势,并且这个优势还在不断扩大,合并后的本田、日产能否赢得与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呢?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极越汽车,何以至此?
近几年来,电动汽车行业固然是一个优质赛道,但同样也已经是一个上升空间逐渐开始关闭的红海领域,市场竞争是极度残酷的,而在长期的内卷之后,从当下电动汽车企业的诸多境况来看,这一赛道的大洗牌时刻已经开始了。消除电动汽车消防隐患,治本重于治标
为地下停车场所立“规矩”以解燃眉之急的治标,确有必要,但是由此产生的治理成本该由谁负担?车主花钱买车、买停车位,还要为地下车库的合规性埋单,有失公平。 在居民小区的地下车库合规性问题上,新规执行要留有空间,尊重社区自治和业主的所有权,而不是强制推行用力过猛。专访经济学家Bolton:气候变化正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要增加三倍。我认为可能完不成目标,一方面投资速度不够快。另一方面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路是增加容量,但应该是取代化石燃料。 全球电动汽车的销售比例是多少?很小。产能过剩只是一种错误的定性方式。即使在中国内部,从现在到100%电动汽车,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不存在容量过剩。 我相信气候议题能与政治分开。因为商界参与了,金融部门参与了。即使在美国,联邦层面所缺乏的东西也会被州和市层面的行动部分抵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背后:一个欧盟里的八百个心眼子
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投票背后,欧盟成员国各自有其微妙而复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