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访修士之屋——伍尔夫的自由住所
从她的卧室可以直接走进花园。走过玉兰树、无花果树和茂盛的郁金香,便会来到紧挨着圣彼得教堂的工作室。房间的正中央是一张宽大的木桌,桌子后面摆着一台打字机。从她的书桌向窗外看去,外面是两棵高得醒目的榆树、伦纳德挖建的小鱼塘,还有绿茵茵的广袤丘陵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王小伟:生活常常摆布我,而我无法计划她
“现代生活有一种腐蚀性力量,让每个人都没法回归日常。回到日常的深处,就是希望我们重新去建立人和物之间的关系,重新去寻找最简单又扎实的意义的锚点。” “怀旧并不是为了真正回到过去,而是参照未来。生活需要一面镜子,镜子的功能不仅是为了让你看起来很美,它主要用来侦查不妥。” -
雷蒙·德巴东镜头下的法国乡村“现代生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不要忘记我们曾拥有的广袤世界丨记者手记
上学时,我曾质疑民族学的研究毫无意义:“如果一个少数民族被视为落后的,为什么要去研究一种落后的文化?”当时,我的老师轻描淡写地回答我,原始的村寨中,可能存有现代生活的解法。 -
观察与思考脚下的城市,有助于消弭我们的“意义贫困”
有学者提出了“附近的消失”这一论断,意指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对于自己的周边世界没有要浸淫进去、进而进行叙述的愿望或能力,这种能力的丧失让现代生活里的邻里互动日渐式微,“附近的消失”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怎么办?当然是重视“附近”,回归“附近”,倡导人们关注我们的身边、附近、社区及真实的生产与生产场景,让发生在近域的频繁的社会互动填充我们的日常,进而一定程度消弭我们的“意义贫困”。 -
04:22
世界最高客家围屋的守护者
作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1962年出生的李明华长年投身于客家围屋的维修工作。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客家围屋守护者的故事。 -
看电影旅游抢红包,新年俗彰显传统春节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丨快评
新年俗的背后,是社会的变迁,比如大规模城市化,以及新技术甚至新冠疫情的影响。 -
噪声法25年首修:每年两百万件投诉,“安静权”需获保障
自1996年制定以来,噪声法与现代生活已有不少脱节,此次修订变动较大。原法条款为64条,仅保留2条,修改48条,删除14条,新增34条。 修订草案中,广场舞、轨道交通等“新事物”和移动源、农村噪声都被纳入监管。 虽然投诉率高,但与触目惊心的水污染,或是动辄上头条的大气污染相比,人们潜意识里将噪声污染视作小问题,常常是“忍忍就过去了”。可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不仅伤害听力,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诱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世卫组织还曾发布过噪声风险指南。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
六百个倾听电话里的现代生活
“在这一小时里,我愿意花时间,陪伴这个人……更多时候像一个拥抱,无论你是好还是不好,我们敞开胸怀让你来说,没有想一直探究你。” 春节前的一通倾诉电话,让李虹至今没有走出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孩和她聊了一个半小时,他说起电影、音乐、科幻小说,那是一次非常愉悦的倾听,五十岁的李虹第一次走进这一代年轻人的世界,体会到他成长的不易,和他的痛苦共情。” -
专访大卫·吉尔默:“暴力不是男性气概的必要元素”
如果说男性气概有“积极”的一面,即为男性灌输了力量、活力、勇气和英雄主义,那么过度强调它可能会导致相反的后果和不好的事情:霸道的“大男子主义”、虐待妇女、蔑视同性恋和其他“异类”,以及现代生活的许多其他弊端。这就是所谓的“有毒的男性气概”,或叫做“超男性气概”,这不仅对社会有害,对自己也是无益处的。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