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卫·吉尔默

如果说男性气概有“积极”的一面,即为男性灌输了力量、活力、勇气和英雄主义,那么过度强调它可能会导致相反的后果和不好的事情:霸道的“大男子主义”、虐待妇女、蔑视同性恋和其他“异类”,以及现代生活的许多其他弊端。这就是所谓的“有毒的男性气概”,或叫做“超男性气概”,这不仅对社会有害,对自己也是无益处的。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为了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2018年8月,辽宁沈阳的家长送孩子接受泥潭里的硬汉训练。 (视觉中国/图)

出于兴趣,大卫·吉尔默翻阅了报纸上中国关于“阳刚之气”争论的报道。“很显然,人们认为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娇生惯养的男孩过剩了。”他颇为理解报道中政协委员说的“男孩危机”——一些青少年男性做事畏缩、胆小自卑、体能较差。他更关注的是,为什么社会对这类男子气概有需求。

吉尔默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人类学教授,也是全球最早一批研究男性气概的人类学学者之一。1970年代在西班牙的一处小镇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时,吉尔默便发现那里的人们总会谈论什么是“真男人”,男人如何能拥有“男子汉气质”。随着去过的城市增多,他逐渐意识到,世界各地的男人都对此有些看法,他们常因相似的观念或焦虑而心事重重。即使是在吉尔默自己的日常生活里,男性气概这个话题也时常蹦出来,与诸多事物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好奇和困惑,他开启了一项关于男性气概的跨文化考察,希望将牵着全球男性特质的那根线理清楚。

2021年1月,吉尔默代表作《发明男性气概》中文版上市,书中记录了吉尔默对各地区男性气概的研究分析。据吉尔默观察,很多地方的男性成长仪式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分离、转变和融入。例如,新几内亚土著地区的男孩要在成年礼上经受肉体上的殴打和痛苦的放血仪式,而这并非所有男人都能完成。当地人之所以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加入这段苦难历程,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白,男人的身份并非随着时间流逝“自然生成的”,生理上的“男性”不代表他是“真男人”,男性气概是需要通过严峻的考验才能获得的。这里的人们相信,若没有文化上的设计和干预,男人们无法具有社会所期待的男性角色特质——勇敢、强壮,有担当和繁殖能力。换言之,男性气概是被创造出来以解决某些社会需求;它是一种争取而来的地位,一种文化技巧。

通过翻阅文献,吉尔默也在20世纪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里找到类似的性别角色期待:在中国,“男子汉气质”通常是果断坚定的,心理和身体都很强壮的,并且一定是热爱工作的;这也是区别男性和女性的重要标志。在吉尔默看来,虽然中国的很多文化传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


130****8795
回复

130****8795

2022-12-23

过犹不及,善道存正中。这句话真好,为您的分享点赞👍

墨白

2021-03-06

哈哈哈哈哈哈,握手国际友人,同感,用中华之道来概括就是:过尤不及,善道存正中。

喜多羊
回复

喜多羊

2021-03-28

阅读2021087 尽管男女应该互相尊重,天然的强弱对比让男性的尊重显得更加重要。是的,“牺牲”、“感性”、“宽容”、“温柔”也有必要提请男人去学习。男女抱团取暖,相向而行,这样才更香啊。

Philip
回复

Philip

2021-03-10

跟种族没有关系,是一种社会氛围。

130****8795

2021-03-09

黑人文化哈,就是充斥着暴力

130****8795
回复

130****8795

2021-03-09

黑人文化哈,就是充斥着暴力

Philip

2021-03-08

亚洲国家算好的了,欧美更有一种固化的男性形象,而且他们的男性经常担忧自己看起来是否不够男人。他们对声音小的、不喜欢体育的、温文尔雅的男性通常没有什么包容力。因为如果他们不表现出对这样的男性嗤之以鼻的话,他们就会担心自己也会被别人认为是这些阴柔男人中的一员。结果就导致欧美有很多男人(包括在欧美长大的部分亚洲男士)会练得很大只、养大狗、说话很大声、过度使用一些男性化词汇、极度排斥不符合他们男性标准的男性;而稍微接触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人是最不“男人”的人:自负心强、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不虚心接受意见。一句话,欧美极度注重男性形象的外部表现,而亚洲反而对散落在从极度阴柔到极度阳刚这一光谱上不同位置的男性具有更强的包容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欧美我都尽量避开表现得过度阳刚的男性,因为这些人往往在内心是最缺乏安全感的、也是最容易为了表现自己男性特质而做出最不“男人”的举动的。

Philip
回复

Philip

2021-03-08

亚洲国家算好的了,欧美更有一种固化的男性形象,而且他们的男性经常担忧自己看起来是否不够男人。他们对声音小的、不喜欢体育的、温文尔雅的男性通常没有什么包容力。因为如果他们不表现出对这样的男性嗤之以鼻的话,他们就会担心自己也会被别人认为是这些阴柔男人中的一员。结果就导致欧美有很多男人(包括在欧美长大的部分亚洲男士)会练得很大只、养大狗、说话很大声、过度使用一些男性化词汇、极度排斥不符合他们男性标准的男性;而稍微接触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人是最不“男人”的人:自负心强、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不虚心接受意见。一句话,欧美极度注重男性形象的外部表现,而亚洲反而对散落在从极度阴柔到极度阳刚这一光谱上不同位置的男性具有更强的包容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欧美我都尽量避开表现得过度阳刚的男性,因为这些人往往在内心是最缺乏安全感的、也是最容易为了表现自己男性特质而做出最不“男人”的举动的。

蓝石头
回复

蓝石头

2021-03-06

对。我不用男女定义孩子的性格。

墨白
回复

墨白

2021-03-06

哈哈哈哈哈哈,握手国际友人,同感,用中华之道来概括就是:过尤不及,善道存正中。

梁晓斌
回复

梁晓斌

2021-03-06

因为是充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