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两段姻缘
最新研究提供了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相遇的更精准的时间段,在距今4.5万年至4.9万年前的那段时间中,有过可以确认的两次混血事件。 -
导演董润年谈职场喜剧:“绝大多数现代人,都在装成熟”
“讨好型人格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讨好型人格,自己为别人牺牲了。但很奇怪,能量不守恒,几乎没有人觉得被讨好到了。” -
09:9
费勇:人生如何解惑——从陶渊明、苏东坡和王阳明说起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什么样的工作是有前途的”“为什么他/她不爱我了”“怎么教育小孩”…… 现代人经常面临学习、工作、婚姻、交际、养育乃至人生意义等等方面的困惑,作家、学者费勇的建议是,换一种思维模式问问题: “我的内心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如何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在这段关系中,我愿意承担多大的责任”“我自己如何做父母”…… 这种回到内心的思维方式,源于费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作为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他为象牙塔外的读者写陶渊明、苏东坡、王阳明和慧能等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世界,连续多年入选各种畅销书榜单;他给网友讲儒学,也讲佛学,相关视频和音频课在各个平台获得超过千万级的流量。他探究如何将古人的智慧融入到许多人用“浮躁”来形容的现代生活,希望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费勇认为,古人的困惑与我们相通,他学习古人应对人生困惑的智慧,总结出具体的心智练习方法,写成《心的解惑》一书,并于2024年出版。我们的对话就从“困惑”开始。 -
李子柒复更引全网疯狂,田园山林是每个现代人的向往
李子柒所开辟的田园风、中国风这个赛道背后,是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想象,是渴望回归简朴人生境界的潜意识。 -
《史记·商君列传》文本分析:汉代人心目中的商鞅是什么样子的?
《史记·商君列传》写商鞅,是否定为主,基本定位是“其天资刻薄人也”,这也是汉代的主流认识。 不过司马迁最大的优点,是叙事大于立场,所以被否定的商鞅,也被写得很有神采。《史记》既把商鞅变法后血淋淋阴惨惨的景象写出来了,也把强国崛起所向无敌的霸气写出来了。所以立场完全相反的人,都可以从这篇里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东西。因此也很方便现代人作反向解读和二次创作,把商鞅理解或塑造为正面形象。 -
陈嘉映 | 最近读的三本书
各类研究越来越强调身体接触对健康生长和良好性情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现代人由于人际的疏离和禁忌,也由于惧怕传染病,身体触碰越来越少,更不要说轻抚、拥抱、依偎、勾肩搭背。Get in touch本来是触碰,现在多半只是发一条短信而已。 -
余世存:《金刚经》没有一个“空”字,无处不在说“空”
“读《论语》,让你拿得起;读《道德经》,让你放得下;读《金刚经》,让你看得开。有这三部经典文献护身,现代人的身心就不至于那么焦虑”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马伯庸:历史小说如何写出岭南的独特质感
“对美食的态度一定代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对美食的要求高,说明你要过一种精致、松弛的,能静下心、专心去享受的生活。对于现代人,尤其都市人来说,这种态度弥足珍贵,它能帮我们治愈或抵御很多的都市病。”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浪潮,但我们可以在浪潮中拼搏、游泳、挣扎。我想写的就是这种挣扎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且将新火试新茶 | 北美灰姑娘
新火、新茶、诗、酒,都已超越了节气及其事物的具体指代,而有了更广泛和丰富的寓意。这首清明词和苏轼诗词一贯洋溢的豁达超然人生态度一样,对现代人颇有治愈性,尤其令远离故土在异质文化语境里的华裔移民感到共情与鼓舞。 -
02:2
重生之蔡元培回北大读书?名字的神奇力量
近日,“北大考生蔡元培”引发舆论关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复试成绩信息显示,考生蔡元培复试成绩仍是专业第一,其与上世纪上半叶北大老校长同名引发热议。北大回应,是否录取这名考生仍然要等待最终名单出炉。 与名人重名并不少见。战国时代有赵国名相蔺相如,西汉也有个文人叫司马相如;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叫魏无忌,唐朝有名相叫长孙无忌。这两个案例,都是后人仰慕前人而故意取的重名,要么是父母所取,要么是自己后来改名。 而即便是在当代,不少重名也都会引发公众的兴趣。以明史专家张献忠为例,其“张献忠研究张献忠,为史上的张献忠洗冤”一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心理学素有“自我归因”理论:一个人越是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越会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加强心理暗示,让自己尽可能地贴近那个心目中的理想型人格,取名/改名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暗示,其动机不仅是追慕前人,也隐含着自己的人生志向。 北大考生蔡元培”的新闻也显示,原始思维仍然影响着现代人,取一个好名字,依然有不可小觑的正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