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打工挣钱也是一种教育:成长是“明白何谓世上最难的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世界上绝没有这样的魔术:长期宠溺孩子,却指望其一夜之间变成有独立人格、有爱、有担当的人。唯有从一开始就引领孩子尝辛劳、知甘苦、明是非,且坚持不懈,孩子才能免于迷失心性、无知无畏。生活的场景如此广阔,足够展开各种教育实验——无论是让孩子出门打零工,还是家庭内部实行以家务换报酬,或是鼓励孩子课余摆摊、以兴趣爱好赚小钱,都是培养孩子正确金钱观、人生观的良好途径。 -
冰心双甲子回眸:温和的叛逆者
冰心曾在1932年出版《冰心全集》在双清别墅写作长序的时候,回应过对自己的种种误读和对“爱的哲学”的批评。“我知道我的弱点,也知我的长处。我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没有喷溢的情感,然而我有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同情。” -
张佳玮的人间烟火
爱写字的张佳玮是许多网站的早期用户,在虎扑上写球评,在豆瓣上聊文艺,在知乎上回答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那些年,写给孩子们的好书| 《十万个为什么》畅销之谜
被书籍环绕的童年是丰赡的童年。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在贫寒的耶路撒冷,书籍遍布整套住房的每一个角落。他在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写道:“我总感觉,人们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但书是不朽的。小时候我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本书,而不是成为作家。” 在中国,诞生于七零、八零年代的人,比父辈和祖父辈更加幸运。书籍,是他们的童年期不可或缺的伴侣。那时候,儿童读物方兴未艾,但远不似今天这样良莠不齐“炸裂式”生产。在选择面并不宽广的情况下,一些专为孩子创作的经典读物,如科普类的《十万个为什么》,文史类的《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改编的连环画,从外文译介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365夜》等等,几乎人手一册街知巷闻,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创造了现象级的出版奇迹,滋养和陪伴了几亿人的成长。 2020年5月15日,《十万个为什么》最重要的作者之一叶永烈先生逝世,享年79岁。消息传出,不可遏制地勾起了人们对童年时代“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闯天下”的豪情的追忆。儿时那些手不释卷、烂熟于心的书籍、轶事和幻想,亦影影幢幢纷至沓来,让已为人父母者鼻酸声咽,无限感慨。 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至,本期“文化中国”盘点了几类“那些年,写给孩子们的好书”,它们曾经参与过我们的灵魂塑造,指给我们一个奥秘无穷的世界,并将继续把智慧和美善的果实,交递于我们的下一代手中。 -
在南方,一个人消失就消失了
“他想着想着,往前挪了一步”,许立志在富士康”十三连跳“时写下了《跳楼》。许是深圳富士康流水线上的普工,爱写诗自得其乐。郑小琼也是一名打工诗人,“若是有用诗歌改变命运的想法,更可能走进死胡同吧。”知道“为你送上南周记者探寻这群打工诗人时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
“贞操女神”是在螳臂挡车吗?
学者叶知秋则指出,今日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世俗生活的崛起。性自由,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爱无能,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病症之一。中国已全面进入性自由和爱无能的时代。 -
2005,爱知:激发公民参与
当爱知世博会在2005年举办的时候,它更大意义是在于向世界展示:当日本这样一个先进、富足,但却迅速老龄化的国家,是如何处理国内外的一些棘手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