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消协公布第三季度消费投诉热点 新业态下消费者如何维权
-
围堵反催收黑产“攻防战”
最近逃废债中介们换了个更顺口的名字——“反催收联盟”,以法务咨询为名义代理客户与机构进行债务交涉和维权,核心仍是向债务人传授减免息差、延期还款“技巧”,教唆、煽动债务人主动逃避债务,并借以牟利。 监管的原意是为符合条件者提供贷款优惠政策,而在反催收机构眼里,成了另一种默许“欠银行的钱可以少还甚至不还”。 深圳、福建、浙江等多地监管机构在提及“非法代理投诉”风险时,都不约而同谈到了闹访行为,即“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捏造事实,向金融监管、信访等部门投诉,阻止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开展有效沟通,并以缠访闹访等手段施压达到目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
蟹钳也掉包:遇见套路,消费者要敢于较真、不蒸馒头争口气
南京“卫钳”的消费者、坐高铁去维权的消费者,其较真精神,令人钦佩。其最终赢得“蟹钳大战”的结果说明,面对掉包恶行,不可退让,不可妥协,只能“刚”下去,不蒸馒头争口气,不让邪气增长。 -
“1元保险”“免费保障”骗局横行,警惕这些专门瞄准老人的陷阱丨快评
允许消费者通过集体诉讼等方式索赔,将极大鼓励消费者提起维权诉讼,也能够大大节省司法资源,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
76岁老人被开通流量业务,莫让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成痛点丨快评
监管部门发现侵犯老年消费者权益的案件,应该加大打击力度,积极保护老年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建立老年人消费维权的绿色通道,便利老年人就消费纠纷进行投诉。正规的商家应该加强自律,在面对老年消费者时,应该为其全面准确讲解相关产品,充分保障其知情权,让老年人事前明明白白消费,不能把老年人当成可以随意宰割的冤大头。 -
11次往奶茶中放头发“维权”终被刑拘,消费者也应诚信守法丨快评
不法分子之所以得逞,是因为在食品安全格外受重视的社会环境中,这些投诉通常会引起极大的关注。而被投诉的商家为了避免负面舆论进一步发酵对经营带来影响,往往选择息事宁人,赔钱了事。诚信的商业环境,不仅需要商家遵守法规,消费者也应该诚信。强调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商家的合法利益也应该得到保护。 -
消费维权舆情高发,消费升级任重道远 ——11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11月发生在消费者权益和公平运营两个领域的事件占比明显提高。高发的消费维权舆情和个别影响恶劣的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表明,大量分布在消费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实践与消费升级的诉求并不匹配。 -
电单车火灾频发,消费者如何维权?
一旦消费者被诉,可以把相关的责任主体都申请列为被告,包括电单车生产者和销售者、锂电池生产者,以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 美国的一些案例中,侵权企业支付高额赔偿金,主要是因为消费者进行了集体诉讼。 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目前实际案例还比较少。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 -
“人脸识别第一案”二审宣判,胜诉的郭兵为何“很失望”
在年卡用户入园的时候,工作人员直接拿着手机刷脸,他们使用这项技术很随意。如果法院能够对野生动物世界人脸识别入园要求进行审查,不仅能够对我的合法权益起到保护作用,对于其他年卡用户而言也能够起到间接保护效果。 个人信息维权太难了,何况我还是一个从事法学教育的老师,知道怎么去搜集证据,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就是难上加难。 -
快评 | 特斯拉电动车降价是“割韭菜”吗?
商家对商品的定价,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消费者以商品降价为由进行“维权”,并没有法律依据。但是,注重客户体验和品牌形象的商家,通常都会考虑到原有消费者的利益保障和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