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迷AI自杀第一案”:漩涡里的人与公司
在大多数AI聊天机器人程序中,内容审查和过滤机制相对滞后。其中一些程序甚至在这方面几乎空白,任由诸如色情、自杀等敏感话题泛滥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全女徒步团遇险”:“营销策略”岂能凌驾生命安全之上丨快评
这起事件显示,这家户外组织沉迷“性别叙事”而到了轻视乃至漠视专业能力的地步,这是相当危险而且不负责任的。户外运动的危险可大可小,有时犹如行军打仗,绝不可以轻心掉之。过度关注所谓“性别叙事”乃至“政治正确”,无异于美国波音公司近期被爆出的“为了就业种族配额不顾专业能力”的行为。而即便是希望打造所谓“全女概念”,首先也要在专业能力上保证团员的生命安全。 -
女校长诈骗巨款充值网游3000万:应正视“氪金”游戏成瘾的负外部性 | 快评
从责任自负的角度讲,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有消费自主权。网络游戏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也贡献了庞大的就业和收入,甚至推动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沉迷于网游,过度消费,一旦超出了个人支付能力,就可能诱发违法犯罪。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网游的成瘾性、负外部性和赌博相比也不遑多让。 -
从捧杀到棒杀,被社交媒体玩坏的林加德们
有的球员在战场般的社交媒体上赚得盆满钵满,也有的在乌合之众的群起而攻之下黯然神伤,还有的沉迷于这样的虚幻战场而无法自拔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大学生沉迷网游”受关注:解决“上瘾问题”,“禁止”难以一劳永逸 | 快评
网络游戏之外尚有为数众多的其他“刷屏上瘾”行为,举凡短视频、短剧、社交媒体都在此列。沉迷网络游戏只是“沉迷问题”的一个面向,高科技产品设计出来的初衷就是让你上瘾:现实中“刷抖音刷到天亮”“玩手机两小时,晚自习两分钟”“一下班就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的情况非常普遍。 -
当脆皮年轻人沉迷练八段锦养生
对于年轻人来说,脆弱并不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正在一招一式中打开养生新方式,不断探索生命的动力和智慧。 -
困在考研考编里的年轻人,他们是在逃避什么吗?
“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年轻人,不是真的被困住。他们只是希望一考而就,从此摆脱市场竞争,从此高枕无忧。这样的人生选择,我个人不喜欢;而当考公考编成为流行竞赛,越来越多人沉迷其中,对个人和社会,我相信都不是好事。 -
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务院制定了一部法规
当前未成年网民已经有1.91亿,未成年人触网率达到96.8%,呈现出大群体、低龄化的特点。 虽然多级政府部门已有相关要求,但不少社交App设置的“青少年模式”适用年龄门槛形同虚设。 -
不得向儿童兜售盲盒:未成年人应远离大额消费与博彩丨快评
未成年人血气未定,相较于成年人更容易陷入“刺激-愉悦-更强的刺激-上瘾”的赌博成瘾模式。盲盒厂商针对未成年人的心智特点,打了一套组合拳让孩子上瘾沉迷。比如以“联名款”盲盒收割孩子的情绪价值,以“隐藏款”的“抽中概率”捕捉孩子的赌博心理,以“集齐”的诱惑刺激孩子的攀比心理,甚至有小学生为了抽到隐藏款而花费2000元连买20套盲盒的案例。 -
01:10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是个问题吗?
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他们过多地接触手机和互联网,可他们的孤独感,又该如何来消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