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日上》《江河之上》齐上映, 环保剧火了吗?
《江河日上》和《江河之上》,相似的名字带来了“集聚效应”。“任意一部剧改个名字,可能结果就是各播各的,不会被拉在一起讨论,没有这么高的关注。” “敏感、专业、说教、戏剧性弱等,都是以往人们对于环保题材的刻板印象。” 2005-2021年,环保剧数量大概两三年推出一部,2022年以来,迎来“小爆发”,电视剧里的环保问题包括企业排污、水污染、乱砍滥伐、农村环境污染等;主题融合了环境污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林业改革等;主角通常是国企工人、村支书、县长、市长等“体制内”人物。 (本文首发于2024年3月21日《南方周末》)- 10:45
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张波谈治水新思路
随着水环境指标的好转,我国治水思路正在发生变化。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概括为“一个转变,三篇文章”,即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同时鼓励地方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做好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考核、生态用水保障三篇文章。 专访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张波: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水环境理化指标已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但水生态环境保护还有不少明显短板,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按照“三水统筹”的思路,力争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要做到既坚守底线,又考虑行业发展实际,合理设置过渡期,发挥标准引导和倒逼作用,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猪仔震动金融圈: 企业因水污染被告,银行要担责吗?
一家养猪场被环保组织发起环境公益诉讼,给该猪场贷款的两家银行也被列为共同被告,“贷款人环境法律责任第一案”引起金融圈关注。 2021年12月,一审判处企业存在水污染事实、承担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但对银行的诉讼请求被驳回。驳回的直接原因是污染行为和贷款发放没有时间交集,而背后的难点还在于,我国暂无银行承担环境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虽然本案并未判决两家银行承担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但仍然具有意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此案的判决书最后强调,被起诉的两家银行“应当通过本案提高思想认识,有效开展绿色信贷”。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规定禁止开发又开“绿灯”,四川眉山百亿投资小镇被中央环保督察通报侵占水源地
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违法开发房地产项目,挤占黑龙滩水库生态空间,破坏水源地生态环境,威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如此大规模的违法建设,事关水源地“准保护区”的划定和监管。眉山当地严格的地方条例规定和相当大范围的准保护区划定,给后续的开发建设留下了难题。事后通过无效的法律解释,为开发“开绿灯”。 “如果保护的满分是100分,我们的本意是想拿120分,没想到60分也没拿到。” 黑龙滩水库水质从2017年的湖库水质Ⅲ类提高到2020年的Ⅱ类及以上。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之外,黑龙滩也在同步建设水污染防治工程。一位督察组成员认为,在肯定黑龙滩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之余,也不能忽视房地产开发建设完成后的潜在影响。黑龙滩水库是引蓄型水库,主要水源来自东风渠。这些房地产项目就建在水库上游,“如果规划的10万人住进来后,那时对水质的影响,隐患显而易见。”噪声法25年首修:每年两百万件投诉,“安静权”需获保障
自1996年制定以来,噪声法与现代生活已有不少脱节,此次修订变动较大。原法条款为64条,仅保留2条,修改48条,删除14条,新增34条。 修订草案中,广场舞、轨道交通等“新事物”和移动源、农村噪声都被纳入监管。 虽然投诉率高,但与触目惊心的水污染,或是动辄上头条的大气污染相比,人们潜意识里将噪声污染视作小问题,常常是“忍忍就过去了”。可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不仅伤害听力,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诱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世卫组织还曾发布过噪声风险指南。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02:29
官厅水库:重返水源地之路
官厅水库的治理始于1972年,那一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敲响了全球环境保护警钟。巧合的是,官厅水库的治理,也标志着我国水污染防治的起步。官厅水库退出水源地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过来,治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更重要的是,不仅要修复水质,也要修复水生态系统。水生植物、鱼、鸟等都是水生态系统的参与者,破坏任何一环都很容易,但再修复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治水需要耐心”——官厅水库:重返水源地之路
官厅水库的治理始于1972年,那一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敲响了全球环境保护警钟。巧合的是,官厅水库的治理,也标志着我国水污染防治的起步。 官厅水库退出水源地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过来,治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更重要的是,不仅要修复水质,也要修复水生态系统。水生植物、鱼、鸟等都是水生态系统的参与者,破坏任何一环都很容易,但再修复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8日《南方周末》)我在2020丨变成粉色、发出恶臭、可被点燃……
2020年,我看到各种触目惊心的自来水污染新闻:水龙头不仅能流出粉红色的液体,居然还发出垃圾堆的恶臭,有的甚至能被点燃;有人称用自来水洗脸结果被灼伤,有人喝水后头晕、恶心、腹泻、乏力,中毒进了医院。 我的家乡在海边,生活过的几个城市也都临着河湖,我享受这些河湖带来的美景与宁静,也担心家中的自来水哪一天变成粉色、发出恶臭甚至可被点燃。或许正是这样,即便不是记者,这些危险的水污染事件也能触动我。应对“多头管理”,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交
12月23日,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交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草案提出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制度,统领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使用、航运发展等方面的空间利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