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拓者乐黛云:“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
“也许我在未来十年,会开始写写我的‘负面人生’吧。”2021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特地主办的乐黛云新书研读会上,这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朗声宣告,未来她的个人书写或许会触碰到回忆里最真切的部分。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在人生的后半程始终怀揣着“未完成感”。 当时在座听众的期待,在2024年7月27日凌晨画上了一个句号。就在巴黎奥运会拉开帷幕的同一个清晨,乐黛云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在对乐黛云的生平介绍里,最常提到的莫过于她是1970年代北大恢复招收留学生后第一批教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师之一,且在开拓比较文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推动“跨文化对话”上成就斐然,与学者汤一介伉俪情深。而她对“欧洲中心论”“东风压倒西风”和“东方中心主义”的批评,“革命青年”的经历,学术思想的转折,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新知的求索,以及不沉湎于苦难亦不掩藏傲骨的个性,外界知之不多。 不过,乐黛云的许多学生和友人都深受她的感召:“历史的回忆当然重要。但她不会陷在其中,她身上有一股力量。”对今天的很多背负生活压力、习惯向内收缩的年轻人来说,乐黛云的乐观和坚韧太宝贵。 与我们采访她的2021年相比,当前的世界局势越发波谲云诡。能够看到东西方思想各自的根源和光亮所在,并极力促成相互对话,更是这个时代值得珍存的价值取向。 “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这是晚年乐黛云的自我评价。她“能将真实的生命经验纵身入时代的洪流,在这一试金石上检视自身成色,留下此在的痕迹”,这也是我们重发此文纪念她的原因。 本文原发表于2021年6月。乐黛云 搭桥者与铸魂人 | 封面人物
在季羡林看来,乐黛云是一个经历波澜壮阔的奇女子。但她从不沉陷于过往的苦难与斑驳,也拒绝被冠以“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的名号,而愿尽其所能在中西文化之间搭桥,帮助年轻人拥抱理想和追求价值。“‘闭关自守’是西方人讲述的中国故事” 专访哥伦比亚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刘禾
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刘禾教授既是学者也是作家,从1995年出版第一本英文著作《跨语际实践》以来,她的绝大多数著作都用英文完成。忆高阳、叶嘉莹说词
1970年代是一个比较文学当红的时代,许多意气风发的留美新科博士,纷纷为文,发表连串论文,重新诠释发掘中国古典诗的精妙处,别解时出,惹人议论。集外的杨周翰先生
在比较文学领域,杨周翰是中国极少的几位差堪与钱锺书先生并论的有成就的学人之一。【台湾特辑】林语堂故居 我要一小块园地,叶落归根
林语堂 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福建龙溪(今漳州)人。曾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