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地方来:心理健康、“老老人”与“小小孩”成热点
9个省份特别强调“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问题也被青海等省份列入治理目标。 10个省份在2025年工作计划中提及“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医保、医药改革措施中,各省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着墨最多,但从“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过渡到“以医疗服务养医”并不容易。 8个省份将养老和托幼等服务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一环,列入2025年头号任务中,银发经济更被29个省份列为提振消费的举措。 往年常提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2025年变成了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生育支持政策方面,除了完善生育补贴,更多地区将发力点放在“普惠托育”环节。外公的故事丨记者过年
从那之后的6年里,成昆线成了我最熟悉的铁路,每一个寒暑假载着我在蓉城与花城间穿梭。但直到今年春节,我才知道,79岁的外公曾修了25年铁路,成昆线正是他最骄傲的成果之一。警察踢打校园欺凌者:当事人不愿返校,派出所拒收锦旗
马某某父亲称,孩子现在身体状况不错,但不愿回学校上学。他在电话里说,“孩子现在心灵受到了创伤,他现在害怕学校,害怕老师,害怕班主任”,学校这边正采取措施消除网上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11月26日晚,南方周末记者以网民身份联系上张易派出所。接线人员表示,直到当天,陆陆续续有不少锦旗送达,但按规定他们没有接收。“死亡游戏”惊现校园:莫让童年游戏变成“鱿鱼游戏”丨快评
无论出于猎奇、跟风、耍酷,还是因为被迫、裹挟、胁从,未成年人总有一定几率接触到类似游戏,简单的“提醒”“通知”恐怕不一定管用,学校与家长理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防微杜渐:其一,考虑动用惩戒权,给未成年人建立“死亡游戏碰不得”的认知;其二,从防范校园欺凌的高度来认知类似游戏,严肃看待其中可能存在的校园欺凌因素,以强制专门矫治的手段惩罚与处置相应的欺凌者。马来西亚校园欺凌者被改判死刑:关闭负向激励的“轻判”之门丨快评
从当地媒体的报道来看,2021年“18年监禁”的判决刚下来时,死者父母“甚至听到了被告听到判决后释然的笑声”,他们从2018年至今也只得到了一名被告父亲的道歉;而在此次死刑判决下达之后,六名凶嫌“才真的面露胆怯与恐慌”“与初判时的面露微笑走出法庭大相径庭”。教育部明确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具体要求
从大哥大、小跟班到尖子生,现实版“黑暗荣耀”每天都在上演
当校园欺凌事件一次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法律的盲区何以填补,学校担责的限度何在,家长该如何做才能保护孩子?90%的校园欺凌本可预防,可是为何做不到?
如果想要让老师更积极主动地介入校园欺凌问题,他们还需要更多支持。周奕认为,需要界定清楚老师的权限,他们也担心处理不好需要担责,此外,不能将欺凌事件与学校的考核挂钩。 “如果大家认为欺凌是个丑事,还与考核挂钩,即使参与过培训,老师也不会将事情报出来,学校也不敢很透明地处理”。 “校园欺凌治理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事后的治理,而在于预防。如果能做好预防工作,90%的欺凌就不存在了。”大同校园欺凌事件惊骇舆论场:未成年人施暴为何没有下限? 丨快评
成年人由于“脸面”、道德感或“斗而不破”的需要,欺凌可能往往是有限度的;未成年人由于心智不成熟,没有那么多顾忌,一旦施行欺凌,往往没有下限,足以惊骇成年人,令人感觉怎么有些孩子是天生的恶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另一面可没有那么美好。未成年人从欺凌走向性欺凌、性施暴,正是这一内在逻辑的体现。男生制止集体霸凌何错之有?别把事件捂成又一个冲击社会道德的典型案例丨快评
如果学校认定不存在校园欺凌,应该公布证据,以正视听。如果不了了之,甚至被普遍认为制止欺凌事件的李同学反被处分,那将来,或无人会出头制止校园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