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国:夹缝中的奋斗
为了维护一个商人的利益,子产不惜得罪大国权臣,郑国重商与护商的深厚传统,显然不是纸上空文,而是落到了实处。良好的政商关系,使得郑国商人愿意在国家有难之时,不惜代价地站出来,这才有了弦高智退秦军的千古佳话。反之,像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那样轻商害商,那么,国家有难,商人纵使不敢幸灾乐祸,但要让他们共赴时艰,恐怕是痴人说梦。 -
随国,从编钟出发
曾侯乙,一个已经沦为附庸的小国之君,死后仍然要以21条年轻鲜活的生命作为陪葬,在编钟和玉器的灿烂辉煌之外,我依稀看到了那个远逝时代的血腥,蒙昧和野蛮。 此种背景下,季梁“夫民,神之主也”的说法,尽管很难被君主们真正付诸实践,但仍然如同暗夜里闪烁于远方的萤火那样,微弱,却弥足珍贵。 -
滕国:孟子的试验田
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面前,孟子的仁政,如此缓慢,如此迂回,如此不合时宜。孟子在世时只有一个知音,这个知音就是滕文公。 假使当时有国际观察家的话,他们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当齐、楚这样的大国都在日夜谋求兵强马壮时,滕国这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却从上到下都在讲仁政。 -
斯文在兹:稷下学宫的起承转合
最近大热的淄博被调侃:“上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的时候。”齐国首都临淄曾是彼时全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 古老的齐国在这里生存了八百余年,诸多后人津津乐道的往事在这里一幕接一幕地上演。稷下学宫,无疑就是齐国历史的华彩段落。可以说,有了稷下学宫,齐国虽亡,齐文化不亡;齐国虽灭,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却令后人永远向往…… -
钱锺书“韩孟”之解辨正
我国古来人物之并称,往往是就同类别且同时期人物而言,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儒“孔孟”,以及其后的辞赋家“屈宋”。又如唐代诗坛的“李杜”“元白”及“小李杜”等。而孟子与韩愈,一个是思想方面大家,一个是诗文方面大家,并不在同一领域,时间更是相距一千多年。再者,如果以韩愈与孟子并举,以影响大小和时间先后,也应该是“孟韩”,而不当为“韩孟”。所以钱锺书先生之断论,未必可靠。梅尧臣和王安石诗中“韩孟”之“孟”,究竟是与孔子并称“孔孟”的战国时期大儒孟子(孟轲),还是唐代苦吟诗人孟郊(字东野),应须一辨。 -
英美剧里的“权谋宫斗”
同样是虚构,《权力的游戏》的剧中格局,让人联想到春秋战国时各国相互牵制、无法全面碾压的局面。 -
“王道”政治的理想是如何被毁弃的
行之千年的“王道”价值,以及承载这一价值的社会政治结构,在春秋战国时代被彻底摧毁。之后,儒家道德就没有了实现的基础。这就是儒学在近代以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寻找“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能源互联网在中国尚未走到“春秋战国”阶段,互联网企业对涉足能源尚缺乏动力,但对那些试图打破内部枷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行业的能源企业而言,这将是创造财富的新机会。 -
何怀宏:古代君子的行走之道
君子最灿烂的时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这样一个时代我会称之为游士时代。那时候士无定主,和西周不一样了,不再是依附于某一个大夫家族或者国君,包括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都是游士、外来人才到这里来。这个游士时代到秦汉游士时代就结束了,不再是游者主事了。 -
中式妙语
细数中国诞生了最多的幽默人物的时代,分别是春秋战国之交、魏晋之交、明清之交和晚清民国之交。这四个时代是中国最坏的时代,也是中国最好的时代。越紧张的时世,越需要优秀的幽默人格来排解,他们是这几个时代迷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