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夹缝中的奋斗

为了维护一个商人的利益,子产不惜得罪大国权臣,郑国重商与护商的深厚传统,显然不是纸上空文,而是落到了实处。良好的政商关系,使得郑国商人愿意在国家有难之时,不惜代价地站出来,这才有了弦高智退秦军的千古佳话。反之,像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那样轻商害商,那么,国家有难,商人纵使不敢幸灾乐祸,但要让他们共赴时艰,恐怕是痴人说梦。

责任编辑:杨嘉敏

公元前522年的一天,三十岁的孔子突然泪流满面。在这个一直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执中庸之道的哲人生命中,这是极为罕见的。

孔子的泪,为千里之外一个仅有一面之缘的人而流。此人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后世习惯称他子产。

子产的身份,是郑国执政,相当于其它诸侯的相国。是年,执政二十二年的子产去世,消息传来,孔子悲不自禁,他流着泪感叹说:“古之遗爱也。”——他就是继承了古代圣贤仁爱遗风的人啊。而在子产的祖国郑国,郑国人民“悲之如亡亲戚”,“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子产死了,离我们去了,我们该怎么办啊?

子产去世时,郑国立国已经二百八十多年。尽管还要再等上近一百五十年郑国才会灭亡;尽管在子产死后,托他改革之福,郑国还能打败咄咄逼人的强邻韩国;但是,从更大的向度上说,子产之死,意味着郑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奋斗,以及奋斗出的辉煌与中兴,都已一去不复返。留给郑国的,是不折不扣的垃圾时间……

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内仿制的马车,博物馆位于河南新郑市。  视觉中国 图

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内仿制的马车,博物馆位于河南新郑市。  视觉中国 图

三公

我从渭南华州出发,沿连霍高速东行,赶往三百多公里外的荥阳。

华州是平原,荥阳以东也是平原,但华州和荥阳之间,除黄河两岸狭长的河谷外,其余都是起起伏伏的山地。车窗左边,黄河对岸,是中条山和太行山南段;车窗右边,是伏牛山和熊耳山。红艳的烈日下,远近的山峰青翠宁静,如一幅幅流动的油画。

两千多年前,那群为了躲避战乱与杀戮的郑国人,应该也是像我这样,沿着黄河南岸相对平坦的谷地,自西向东,奔赴另一方可以歇脚的土地。

两千多年后,在荥阳市区,檀山脚下,立着三尊异常显眼的塑像。他们峨冠博带,神情严肃,或拱手,或扶剑,或拈须。底座上,四个赭黄色大字:郑氏三公。

郑氏三公即郑国的三位君主: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他们代表了郑国的滥觞、崛起和强盛。作为郑国四百年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位国君,郑国在夹缝中的奋斗与挣扎,就从他们开始。

郑氏三公像  摄影 聂作平

郑氏三公像  摄影 聂作平

郑国的故事,得从一次闲聊说起。

那一天,姬友问史伯:王室多故,一旦有意外,我要怎么做才能保命?

史伯回答说,“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

这次谈话,发生在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时期。其时,天下纷乱,王室衰微,幽王却沉溺醇酒妇人。现实的种种不堪,令姬友忧心如焚。他无力保全周朝的天下,他只想保全自己的宗族及国人。

因为,他除了是周王室的司徒,还是郑国国君。

姬友,就是郑氏三公中的郑桓公。

姬友系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在分封制相当于基本国策的周朝,几乎每一代周王上台,都要对兄弟或子嗣进行分封——这也是周王室日益衰微的原因。不过,周宣王时代,周天子还是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

周宣王把弟弟姬友封到了王畿附近一个叫棫林的地方,号郑伯。棫林的地望,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哥哥周宣王时代和侄子周幽王时代,郑桓公都因王室近亲之故,在周朝担任要职。然而,周幽王的胡作非为令他深感不安:周朝的灭亡,已经迫在眉睫了。

所以,他向史伯请教,一旦王室倾覆成为现实,他和他的郑国怎么办?

史伯建议,如果王室大乱,郑桓公不妨前往洛河东面、黄河和济水南面一带生息。这一区域,在今天的洛阳与郑州之间。

史伯分析说,那块地属于虢国和郐国,而这两个国家的国君都贪财好利,百姓并不拥护他们。现在,你身为王室司徒,人民拥戴,你提出要到那个地方居住,虢国和郐国国君看你在朝中辅佐天子,执掌大权,必然同意分一些地给你。你一旦移居过去,虢国人和郐国人都将转而投奔你。

郑桓公恍然大悟,他立即向周幽王上奏,希望把他的封地,由棫林迁往雒东。周幽王同意了。虢国和郐国两国国君,果然如史伯预言的那样,收受了郑桓公的厚礼后,爽快地献出十座城池,作为郑国国土。于是,立国三十多年后,郑国举国东迁。

从郑氏三公塑像南行约八、九公里,是一座名为京襄城遗址生态园的公园。园子里,残留着一些高大的夯土城墙。这里,就是郑国东迁后的第一座都城。后来,郑都再迁荥阳东南方的新郑,荥阳却是郑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郑国青铜器蟠虺纹铜鼎(河南博物院馆藏)  视觉中国 图

郑国青铜器蟠虺纹铜鼎(河南博物院馆藏)  视觉中国 图

尽管郑桓公非常有先见之明地预感到了周幽王时代必将天下大乱,并为此做了充分准备。但是,他还是没有预料到,大乱来得那么快,那么猛——申侯联合犬戎入侵,周幽王和儿子被杀,郑桓公也死于乱军之中,为周王室殉了葬。

郑桓公的未雨绸缪,“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郑桓公死后,其子立,即郑武公。郑武公与晋国、秦国一道,参与了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的行动。为此,周平王任命郑武公为周王室的卿士。

周平王时期,天子管理的地盘虽较西周时小了许多,但仍相当于一个较大的诸侯国。尤其重要的是,周天子还拥有另一项巨大的隐形资产:天下共主的号召力。

郑国国君家族出自王室,和周天子一样,都是周文王的苗裔。按理,应是周礼的继承者和倡导者,应当遵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原则。但是,从郑武公到郑庄公,他们的作为都远离了周礼。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此时的郑国寄人篱下,暂居在借来的十座城池里。一个国家既要生存,还要发展,郑国只好用不名誉的手段做大做强。

首先被灭的是好心借城池给郑桓公的虢国和郐国。

郐国,又作桧国或会国,妘姓,是周武王时期分封的一个子爵级的诸侯。其国土,在今河南新密市和荥阳市一带。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桧国历史其实更悠久,国人乃祝融后裔,早在夏朝时就建了国家,周武王只不过是再一次对其进行分封而已——十多年前的一次考古发掘,为这种说法提供了证据:在河南新密市古城寨,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上千米的城墙和两座城门外,三面挖有壕沟,另一面则利用自然河流形成护城河。城内,发现了大型宫殿和公共建筑。这一遗址,被认为是桧国都城。

郑武公伪造了一份盟书,把它写在竹简上。盟书内容,是郐国的几位重要大臣答应作郑国内应,灭掉郐国后,郑国将重赏他们。

郑武公令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