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多地发生族裔间冲突: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丨快评
19世纪初,英格兰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的“英国第二国歌”《耶路撒冷》(Jerusalem)里的歌词也往往为白人民族主义者引用,将外来移民比喻为“黑暗撒旦”:“圣城是否建在这里,在黑暗撒旦的磨坊之间?”(And was Jerusalem builded here, among these dark Satanic Mills?)布莱克的诗句本是对英格兰历史的讴歌与对未来的祈愿,但今天却不幸成为由“文明的冲突”代下注脚的疑问句。 -
长沙霸占车位事件:你讲理她耍无赖,你硬刚她反而讲理了
因小事儿发生无尽的冲突,的确是文明社会的遗憾。在不违反法理的前提下,拿出“好人”该有的脾气,当“刚”则“刚”,恐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
刘瑜:对这个世界,我依然抱有谨慎的乐观
我想说的是,最根本的文明的冲突,是现代文明与前现代文明的冲突,而不是所谓的“伊斯兰教”“儒教”“基督教”之间等等的冲突,而“前现代”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在所有国家都多多少少存在,所以我说它是“内战”和“巷战”。仅仅以“文明圈”来划分,在当代来说,尤其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概括力越来越下降了,你能观察到非常多的反例。像美国政治的两极化撕裂,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撕裂,其实都是同一个文明圈内部的冲突,是文明的“内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给它一个大悲剧结局,那是文明的毁灭:冯骥才谈小说新作《单筒望远镜》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冯骥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时隔四十一年,在另一部与义和团有关的作品《单筒望远镜》中,他想表现的是“文明的冲突”。 -
“文明冲突论”该扔进故纸堆了
在文明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的当下,“文明冲突论”更应该被扔进历史的故纸堆。 -
美国“对华文明冲突论”折射战略焦虑
“但我认为,后冷战时代的两大学说已经被证明不仅基本上是错误的,而且是执迷不悟的。”美利坚大学教授阿米塔夫·阿查里雅认为,“历史终结说”笼统且自大,“文明冲突论”则与事实不符。 “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和实生物”,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质是“和合”,这已为历史所证明。正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往,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众多文明和合共生。 -
接待奈保尔的那两天
以绝望来把握希望。世界如斯,他心底如斯,他笔下如斯:种族歧视,文明冲突,爱恨交加,真假难辨;希望和绝望,如影相随,在默默地勾结、斗争。“我没有想到,在中国有那么多我的书迷,而且对我的文本有那么深刻的解读,我很高兴。” -
奥尔罕·帕慕克谈近作《红发女人》
“命运是我们被赋予的、能定义我们的东西。大多数时候,命运是我们的国家认同、文化遗产,历史和传统的重量,这些放在我们肩上的重担。” -
迎接新文明轴心时代的来临
如何免于欧洲中心主义,是以亚洲中心主义取代吗?当然不可以,应该是以多元化来取代中心主义。 -
接待奈保尔的那两天
以绝望来把握希望。世界如斯,他心底如斯,他笔下如斯:种族歧视,文明冲突,爱恨交加,真假难辨;希望和绝望,如影相随,在默默地勾结、斗争。“我没有想到,在中国有那么多我的书迷,而且对我的文本有那么深刻的解读,我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