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对这个世界,我依然抱有谨慎的乐观

我想说的是,最根本的文明的冲突,是现代文明与前现代文明的冲突,而不是所谓的“伊斯兰教”“儒教”“基督教”之间等等的冲突,而“前现代”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在所有国家都多多少少存在,所以我说它是“内战”和“巷战”。仅仅以“文明圈”来划分,在当代来说,尤其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概括力越来越下降了,你能观察到非常多的反例。像美国政治的两极化撕裂,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撕裂,其实都是同一个文明圈内部的冲突,是文明的“内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雨僧

封面图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

在《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之前,刘瑜已经有近十年没有出版新书了,《可能性的艺术》是她在“看理想”平台制作的一个音频课程的讲稿,前后写作了大半年。而在此之前,这位广受欢迎的比较政治学学者花了五年的时间,投身在另一部学术书稿上,目前还在出版流程中。

人可以不关心政治,却很难脱离政治而存在。“我们不得不试图理解政治,这不仅仅是因为——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城邦动物’,而且因为政治中有我们命运的源头。水手在大海上航行,努力练习航海技术,掌握气象地理知识,储备粮食物资,殊不知,最能影响这场航行成败安危的,不是水手的智识,而是大海本身的‘脾气’。它波涛汹涌,水手无处可逃;它风平浪静,水手才可能岁月静好。人类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被政治‘绑架’,它是我们所有人脚下看不见的大海,是我们必须穿越的看不见的暴风骤雨。”

新书上市前,刘瑜对她的编辑说,第一不要做太多推广,第二不要印太多量,任何试图成为爆款的尝试,都有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起畅销来说,她宁可要的是长销:细水长流地卖着,被润物细无声地读到,也许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这本书依然在卖,那些隐伏在政治中的理性和观念,并没有因为世易时迁而落伍。她想象这本书的读者,不仅仅是那些“自我选择的群体”——具备一定教育和认知水平、抱有公共关怀的人,她所期望的有更具象的影子:“我写任何面对公众的东西,心目中都会有一定的针对性,我希望这个书不光大学生可以读,最好县委书记能读懂,乡长也能读得下去,包括一些经商的企业家也愿意去读。”

写一首老妪能解的诗歌是容易的,写一篇适合所有人的政治文章显然要困难得多,并不是尽量把文本写得平易、把说理诉诸常识就能做到。“众所周知,谈论政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在一个政治极化的时代尤其如此。很少有什么事物能像政治那样,激起狂热的爱恨,让陌生人成为同道,让朋友成为敌人……似乎,政治是一切关系、一切道义、一切概念的扭曲场;似乎,政治总是带来错位,理解政治的努力永远造成误解。”

对政治的理解之旅,首先可能就从对误解达成理解这个起点开始。

在今天讨论世界政治,全球化是无法绕过的话题。之前的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欧洲极右势力重新抬头……背后似乎都对应着全球化的退潮。经济全球化给跨国公司打开了巨大的市场和巨额的利润,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但西方国家的蓝领工人,深感自己沦为了全球化的牺牲品。

在西方蓝领工人眼中,全球化之后,不但许多工作机会流去了其他国家,而且他们花了一两百年斗争换来的工人权益,诸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休假补助、医疗保障等等,在全球化面前几乎被抹平。有研究显示,扣除了通货膨胀影响之后,美国蓝领阶层的工资水平在过去四十年中没有任何增长,在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他们成为“没有赶上火车的人”。21世纪以来,白人蓝领阶层是美国唯一自杀率显著上升的群体。于是,“这些被经济全球化抛弃的人一气之下动员起来,把右翼政治家选上了台。”

学生时代的刘瑜图/受访者提供

刘瑜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她还是政治系的本科生,教科书上的主流政治观点是:全球化如何戕害了发展中国家。学界流行的理论是“世界体系理论”,在这种理论中,世界被分割成“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中心地带”由于贪得无厌,不断从“边缘地带”榨取资源,使之陷入永久贫困。所谓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本质上都是新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发展中国家几乎不可能通过全球化实现翻身。

最初,发展中国家被认为是全球化的牺牲品,发达国家是受益者,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发达国家认为自己成了全球化的牺牲品。这种观念的180度大转弯,自然会引起刘瑜的研究兴趣。

在全球化这个“连接器”的水位变化中,冷战结束是一个关键节点,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东、西两个阵营的打通,两个大水池连成了一个超级大水池,因此也有学者把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称为“超级全球化”。而“超级全球化”也加剧了西方国家的“三难困境”。

2022年3月1日,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参观者体验华为折叠手机图/视觉中国

全球化是不是现代人类无法完成的巴别塔?

南方人物周刊: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Rodrik)提出的“三难困境”,即全球化、主权国家和民主政治很难兼得。在经济水平竞争的背后,是经济模式的竞争,在经济模式竞争的背后,则是制度甚至是文明竞争。对此,你的感受如何?

刘瑜:全球化的确把饼做大了,但抢到这块饼的却不是所有的人。资本家阶层当然有理由热爱全球化,之前他们是在一个国家挣钱,现在是在一百多个国家挣钱,本来微软可以卖给3亿人,现在可以卖给70亿人;本来麦当劳在几个国家开店,现在开在一百多个国家,所以资本家肯定欢迎全球化。但是工人阶层可能正好相反,他们本来是和100万人、1000万人竞争工作,现在却变成了和1亿人、10亿人竞争工作。

瑞士每年召开的达沃斯论坛是著名的全球经济论坛,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很多人把全球主义者称为“达沃斯人”,来自各个国家的企业家和经济大鳄相见甚欢,谈笑风生,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工人阶层却彼此怨恨,觉得对方抢了自己的饭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7)


159******
回复

159******

2022-07-26

前现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冲突

小土豆010
回复

小土豆010

2022-07-26

(续上) (3)刘瑜提到,她做学问是在“求真”。但据我了解她对于自由民主制有很强的偏好,并且基于此谈论对未来的构想。问题在于,当我们在谈论对未来的构想时,已然加入了自己个人的价值偏好。那么,为什么一个清华大学副教授对于未来的构想,就比一个出租车司机对于未来的构想更“真”呢?(4)刘瑜说她不喜欢福柯、德里达这种空对空的概念式讨论,而选择了政治学这种经验的、历史的学科。但还是那句话,政治学需要的是经验证据而不是个人的偏好。在谈论对未来的构想时,已然没有经验证据的支撑,并不清楚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而这,又何尝不是空对空的概念式讨论,何尝不是把自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呢?

小土豆010
回复

小土豆010

2022-07-26

感觉刘瑜也是挺矛盾的一个人,分几点说吧。(1)她的专业是比较政治学,其研究目标是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之间的共同规律、形成原因等等,总之是基于经验证据,研究“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关于她的《比较政治学》论述是否严谨,豆瓣上已有讨论,在此按下不表。(2)就本文而言,刘瑜更多地在谈论自己的观点以及对未来的构想,比如说“现在是进两步退一步中的退一步”,“向上的平等”是更好的,以及“制度建设,可能我们需要的就不是革命,而是改良、耐心”。对于这种东西,我们多问两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论述是正确的,有没有经验证据支撑?与之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是不是就错了,为什么?

李长根
回复

李长根

2022-07-26

在全球化的视野“借鉴.理解.深悟”人类文明.跨越“国别.民族.宗教”方显珍贵……

tianli
回复

tianli

2022-07-26

政治与生活密不可分

159******
回复

159******

2022-07-25

资本家和工人,对全球化的不同视角

159******
回复

159******

2022-07-25

进两步,退一步,螺旋式发展

159******
回复

159******

2022-07-25

全球化,是人性的一部分

136****0839
回复

136****0839

2022-07-25

她的笔力很好

岳舞轩辕

2022-07-25

刘瑜老师的作品语言都很生动,深入浅出,值得一看呀~

渐酒空金榼
回复

渐酒空金榼

2022-07-25

当年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又被安慰到,但现在觉得他是在植入一个信念,假如足够流行相信的人足够多也许就会成为现实?

137****1306
回复

137****1306

2022-07-25

看到这篇访谈,我不由得想起资中筠曾经谈到过的“美国的强盛之道”中的某些内容。

166****4727
回复

166****4727

2022-07-25

有良知更有远见的研究者—梁漱溟留给世界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会好起来吗?刘瑜是说谨慎地乐观,而我们作为底层挣扎的老百姓是悲观中必须乐观地活下去。《民主的细节》是我的枕边书👍

弛之
回复

弛之

2022-07-25

对于作者自比石子,无比钦佩,这一点就远胜诸多自命不凡的平凡学者。我们大众观念的水位需要这些精心的石子,慢慢增长….

岳舞轩辕
回复

岳舞轩辕

2022-07-25

刘瑜老师的作品语言都很生动,深入浅出,值得一看呀~

佛系中年
回复

佛系中年

2022-07-25

小农经济是东方砖制系统天然的基石❗所以明清都海禁,这是维护这种体制之需要。明清两朝都在国内采取【重农抑(工)商】政策,将农奴们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不鼓励进厂打工。这也是维护东方砖制(秦制)的需要。乾隆、嘉庆等人察觉到了工商业的兴起必然会威胁大清体制。比如:嘉庆皇帝曾亲自下旨,将一位采矿的矿主解押回原籍,令地方严加管束;厂矿工人一律遣散回乡。正是对民众基本权利的种种限制和剥夺,导致大量繁殖翻倍增长的人口只能投入到农业上,最终导致了人口高度内卷化。古代中国饥荒年间最便宜的就是人,只要花上一点小钱就能买到丫鬟、小厮,饥荒之年,给碗饭吃就行。而在乱世,2脚🐑价格不过是几文、几十文一斤。改开前挨饿是两千多年的常态❗【正史】记录自先秦以来由战乱或饥荒引发的大规模人食人事件就超过四百一十起,算上【野史】就更多。最缺乏反抗能力的妇孺往往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所谓【康乾盛世】也无年不饥,至于乱世年间更不用说了

哨子

2022-07-25

“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因为中华文明的基因是农业文明,不是商业文明,商业文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它天然是不断扩张的,而农业文明追求稳定性和确定性,倾向于防御,所以我们历史上修长城、搞海禁,自己把自己围起来,你们别进来就行了。”

逃跑的树
回复

逃跑的树

2022-07-25

在看理想学过刘老师的节目,超赞!

哨子
回复

哨子

2022-07-25

“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因为中华文明的基因是农业文明,不是商业文明,商业文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它天然是不断扩张的,而农业文明追求稳定性和确定性,倾向于防御,所以我们历史上修长城、搞海禁,自己把自己围起来,你们别进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