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越来越爱读韩国文学了吗?
韩流的推动、翻译院等机构的资助、在国际文学奖的表现以及能引起共鸣的现实议题和人文关怀,让韩国文学越来越受国外年轻读者的欢迎。 女性处境、时代暴力、历史伤痕和社会不平等是读者对韩国文学最普遍的印象,长久以来也一直是韩国文学的主题,“如今恰好满足了世界读者的阅读需求”。甚至在大学课堂上,“00后”学生阅读许多韩国文学作品时思维都能接上。韩江获奖意味着什么?独家专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韩江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作家,她对人类的失落和痛苦有着深刻的感知。” “诺贝尔奖总是带有实际的,甚至是政治上的影响。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近年来,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提名过程,阅读了比以往更多的非欧洲的作家作品。”- 01:43
诺贝尔文学奖如何产生?18位院士投票,委员会主席说了不算
作家韩江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1970年,韩江出生于韩国光州。1999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童佛》拿到韩国小说文学奖。此后,她出版了《植物妻子》(2000)、《玄鹿》(2005)、《素食者》(2007)、《少年来了》(2014)、《白》(2016)等,新作《不做告别》中译本于2023年出版。 2016年,韩江以2004年完成的一部小说《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奖,是迄今为止亚洲唯一一位布克奖得主。 2021年冬天,《南方人物周刊》借《素食者》再版的机会采访了韩江。采访中,我们谈论了她对人类悲剧的探讨、对暴力的质问,以及如何以诗意的方式,坚定而温柔地寻找希望。本文曾于2022年1月2日发布于《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原标题《韩江:以诗意探讨人类悲剧》专访张悦然:“能否持续写作,永远是作家一个人的事情”
写作是一种自我确认存在的方式,如果不写就会觉得没有意义。有时候我会觉得生活在一种混沌和混乱中,写作是在帮我看清楚自己。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自己是被比我年龄更小的女孩子启蒙和教育的。她们有着更好的女性观和更大的勇气,是她们在激励我们,提醒我们,不要认为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 在稿子上我没有看出素人和作家什么区别,但如果没有文学奖的鼓励,素人可能会难以坚持下来,他们需要一些来自读者、专业读者和文学界的回应,让他们确信自己作品的价值。张欣 这样的广州才是写不尽的
“作家不能害羞,需要在一座城市里不断学习、发掘新内容。现在的城市文学也不像以前,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气质。”在张欣看来,广州人的气质就是“淡定”。气质影响着一座城市的人对金钱、情感等方方面面的价值观。她认为,抓住气质才是都市文学的基础,“这样的广州才是写不尽的。” 2024年8月17日,《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广州市文化馆剧场举办,张欣《如风似璧》获得长篇小说奖。梁晓声:用文字固守真诚 | 2024超级新年派对
诞生于1984年的初春,南方周末在2024年迎来创刊40周年。值此之际,南方周末启动全新的新年庆典活动——超级新年派对,集合各领域杰出人物代表,通过演讲分享、文艺表演、新年对谈等形式,共同开启思想盛宴。 活动中,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以《用文字固守真诚》为题进行分享。- 31:19
刘亮程:文学世界的光丨大咖在南周
人物介绍: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本巴》《捎话》《一个人的村庄》 出席活动:2024南方周末N-TALK“文学之夜” 活动坐标:北京 录制时间:2024年1月5日 演讲主题:文学世界的光 天上大风,最是人间留不住 | 最深之水
松尾芭蕉自然是川端康成重要的精神源头,而良宽和尚的世界性声誉,是川端康成引发的。在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中,川端康成多次引用良宽的诗句。比如良宽的这首辞世诗:“留给你们什么?春花,秋叶,杜鹃鸟鸣。”良宽是僧人,是禅师,但他并不背对尘世,而是入世且怜世,他以清贫孤独而自得的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诗歌世界,影响了日本乃至全世界。- 专题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专访茅奖新晋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