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韩江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1970年,韩江出生于韩国光州。1999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童佛》拿到韩国小说文学奖。此后,她出版了《植物妻子》(2000)、《玄鹿》(2005)、《素食者》(2007)、《少年来了》(2014)、《白》(2016)等,新作《不做告别》中译本于2023年出版。 2016年,韩江以2004年完成的一部小说《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奖,是迄今为止亚洲唯一一位布克奖得主。 2021年冬天,《南方人物周刊》借《素食者》再版的机会采访了韩江。采访中,我们谈论了她对人类悲剧的探讨、对暴力的质问,以及如何以诗意的方式,坚定而温柔地寻找希望。本文曾于2022年1月2日发布于《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原标题《韩江:以诗意探讨人类悲剧》 -
01:15
乔叶:虚构塑造的真实感很迷人
我觉得(小说)写作首先是情感,你什么样的理念,或者说包括这个小说被各种说是乡村振兴什么的,概念性的那些,都是后期总结的。但其实个人来说最朴素的出发点,最大的内因动力就是感情,我始终是这么认为,就是感情。所以我其实写这个小说的时候也经常哭,写我那个《最慢的是活着》的时候也经常哭。 我是一个特别野生写作的作家,没有人告诉我是该怎么样去写散文,那我就那样写,然后报纸和杂志都很欢迎,那就大量地写了好几百篇。所以其实是,早期写的是一个很潦草的,很幼稚的一个小小说训练,以散文的形式发的。后来我真的开始职业写作,我觉得太迷人了。因为它虽然是虚构,但是前提是你的虚构要强大,就是博尔赫斯说的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就它这个强大的虚构产生的真实,和你就是说从真实到真实它的力量感是很不一样的。我们看到比如说看《红楼梦》,然后你看《百年孤独》,然后看那个《霍乱时期的爱情》,看《金瓶梅》,他们其实都有这种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的这种力量感,是要抵达一个更深的、更大的真实感,就这个太迷人了。 -
00:54
温一壶月光下酒,品林清玄诗中的清欢|那年今日
林清玄,出生于中国台湾,祖籍福建漳州,是当代作家、散文家。作品《查塔卡的杜鹃》《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入选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星云大师赞他“文如流水,语似冬阳”,南怀瑾曾笑言“我的下册,就交给他写了”。 林清玄家境贫寒,为了生存连蟑螂都吃过。面对贫穷与饥饿,文字为他构筑出了心灵的理想国。他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时拿遍了当时中国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 2019年1月23日,65岁的林清玄因心梗去世。去世前一天,他更新了最后一条微博:“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
周涛 宿命狷狂
2023年11月4日中午13:30,诗人、散文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涛,因突发心梗在乌鲁木齐去世,享年77岁。 “太突然,都让人反应不过来。我前年夏天去新疆,在他家中聊天,还说到时候要给他祝80大寿呢。”文学评论家殷实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消息传来,有读者留言“20年前,在部队服役,经常在军报拜读大作。”还有人提到周涛的代表作《神山》,寄托对这位“著名军旅诗人”离去的哀思。 周涛被称做“新边塞诗”的领军人物;1980年代中期,他转向散文创作,雄浑苍凉的文字中不失细腻敏锐的灵性和智者的幽默。曾获全国新诗(诗集)奖和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但他却称“知我者往往是与这个文坛有一定距离的人”。 十三四岁,周涛已立下志向,不做庸碌之人。明了从政无望,便“死下一条心来搞文学”。“既然诗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就要摘下来才是。”他认为自己在散文上的成就不是写得多好,而是最先提出“解放散文”。外人道他“狂”,他自言:“不是我狂,是我要反抗。” 在殷实看来,周涛的文学价值至今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周涛的’自我意识’是中国作家中少见的,所以文字非常抓人。他不是靠知识或者是文学技巧吸引人,纯粹是率真可爱的个性在散发魅力,实际上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人‘”。 -
01:11
朱自清,难忘的背影丨那年今日
1948年8月12日,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病逝,享年50岁。他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坛的“美学大师”,以散文著名,情感真挚,文笔清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他的《背影》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还有《荷塘月色》《春》《匆匆》等名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教师。27岁进入清华大学任教,34岁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直至去世。 -
18:36
李修文:我是缘何开始写作的丨大咖在南周
人物介绍:中国作家、编剧,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民进湖北省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7年获得第二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2018年凭《山河袈裟》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2021年凭《致母亲》获得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2022年凭《功勋》获得第35届华鼎奖华语百强电视剧最佳编剧。 现场坐标:南周书院文学成长会·广州 录制时间:2023年3月24日 演讲主题:美学照见下的文学日常 -
何为文学?为何文学?王德威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绝对是文学史大国。这样的现象固然牵涉“文学”作为经典知识的共识,教学和文化行销的目的,也更说明我们——不论是学院内外——对文学/历史更深一层的敬意与执念。 长久以来,我们习于学科建制内狭义的“文学”定义,论文类必谈小说、新诗、戏剧、散文,论作家不外鲁郭茅巴老曹,论现象则是各色现实主义外加革命启蒙、寻根先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再熟悉不过的叙述声音,下焉者甚至流露八股腔调。 -
李敬泽:大时代的文学选择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自己是新锐作家,这两年他连续出版了《青鸟故事集》《会饮记》等“闲散文章”,写作夹杂在“会议室”与“山丘”之间。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衣饰光鲜得体,在人头众多的现场,总能轻松将他区别开来。他的文字同样充满辨识度,被称为“敬泽体”。作为“前批评家”,他为我们描述了1980年代以来的诸多文学风景。 -
范若丁忆白桦
1月15日凌晨2时15分,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白桦在沪逝世。 -
纪果庵和潘柳黛的一段师生故事
潘柳黛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活跃于南京、上海的女作家之一,但不管作品、文学声誉,都无法和张爱玲、苏青匹敌,当时除了一些采访报道、散文、小说外,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很多文章说她和张爱玲、苏青、关露并称为上海四才女,其实是无法“并”起来的,关露属于前辈作家,三十年代就有了名声,而1944年之前,潘柳黛甚至还算不上女作家,确切地说,不过是偶有创作的女记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