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儿童如何上学,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将有新探索
在邓猛看来,学校是学生最应该去的地方,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是极少数。根据他的经验,很多孩子本来能上学,一旦送教上门的学生比例超过5%,“说明学校和地方政府在推卸责任”。 特殊教育的对象不光是智力障碍、听力和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的孩子,普通学校中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数量,远远超过特殊学校的残疾学生数量,“但一直没认识到他们也是特殊教育的对象”。 -
民办教育如何打开社会资本之门?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清华大学一年的办学经费就达410亿元,全国有二十多所高校每年的办学经费都超过100亿元。相较之下,如果没有其他来源,就是算上学费等收入,福耀科技大学每年也仅能投入6亿到7亿元办学经费。 几年前一次会上,有校长讲,教育家办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差异化发展,大同小异而已,差异大一点可能就被扣上不规范的帽子,所以差异化更多的是课余时间的事。 -
首批博士诞生40周年启示录:不应仅是量的扩张
1982年4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答复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同意对个别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进行博士学位的课程教育和论文答辩。最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家单位,获批试点。 “40年的博士教育发展史,也是一部博士教育改革史。” 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毕业博士生8.23万人,在学博士生55.61万人。 -
5岁上小学?韩国教育改革引发“金勺土勺”争议
韩国教育也开始遵循“金勺土勺”等出身决定论,要就读好的学校,就要有父母的经济实力做后盾。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2016年一项研究发现,韩国社会在学历、职业和阶层间的代际继承现象愈发明显。 -
跟拍教育改革十年:那些孩子改变命运了吗?
“真正可以复制与发扬的是教育改革的底层逻辑,比如对孩子的尊重、鼓励他们阅读,或者加强体育教育……说到底,好的学校教育只能让学生一定程度避免不好的教育,从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自由宽松的氛围主要针对高一和高二的学生,等到了高三,一切又回到传统的模式,大家要重新面对题海与考试。年级主任王春易说:“谁都要成绩,学生要,家长要,社会也要。”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日《南方周末》) -
推行四十余年,日本 “宽松教育”反而加剧社会阶层固化?
日本开启了教育改革之路,“宽松教育”成为主导日本基础教育的战略方针。1980年第一次教育改革后,中小学的课本开始迅速变薄。 “宽松教育的两大支柱,教育的多样性和自我责任,已经拉大了阶层的差距。” -
“在教育里内卷,只会卷走安全感”:一名归国学者教改失败之后
哈佛大学从1938年开始跟踪自己的学生,他们发现最有幸福感的校友,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名、最有权力的,而是与周围人际关系最好的。 考上大学一定程度上不是改变命运,而是让自己不被社会淘汰,是为了保底,迎合这个社会所设定的最低标准,这也是一种恐惧感。 何伟从小感受父母关爱,在美国乡村长大,拥有安全感,他成为记者因为他真正喜欢写作,所以他不怕失败,不怕被拒绝,所以他能坚持写作。换做是我,缺乏安全感,又急于成功,如果被编辑拒绝过一次,很可能就选择放弃。 -
研究生扩招继续,专硕“春天”到了?
2021年9月24日,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预报名系统开启。研究生招生规模在2020年首次破百万,报名人数增长幅度更大。 预报名开始前,一场研究生教育改革正在展开,一些学硕被取消,专硕继续扩大规模,越来越多专硕从两年改为三年,有高校几乎一刀切,也有高校称这是“大势所趋”。 既是大势所趋,从中既能看出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足,也能一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毕竟,专硕自诞生起,就指向服务人才需求。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3日《南方周末》) -
教育部换帅:新部长为中科院院士
前述北航教授还记得一些细节,怀进鹏喜欢看书,也爱推荐书。学校召开的几次会上,他都会说起最近读了什么书,其中许多是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书。 有观察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一个在科技领域工作多年,且懂教育的学者型官员履新教育部部长,将承担科教改革重任。 摆在怀进鹏面前的首先还是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高校“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民促法实施条例修订后,民办教育何去何从;备受关注的“双减”怎样进一步落地。 -
暑托班开班,有的地方报名的人却不多 | 一周教育
多方位教育改革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