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发文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高中能否愿上尽上?丨快评
免费教育范围的扩大是一件值得探索的好事,但应当与其他政策配合方能实现理想中的目标。如果免费教育范围扩大,但并非高中义务教育化的话,那就应当取消强制性的“中考五五分流”, 尊重家长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丰富高中教育的品类,让学生与学校之间在规则公平、机会平等的前提之下双向选择,更好地选拔培养优秀人才,这符合教育公平的理念,也是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 01:49
沈石溪:儿童文学不是捏着鼻子装儿童腔
关于童心,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给少年儿童写东西的,一定要蹲下身体来,要跟孩子保持一个平等,要捏着鼻子,有儿童腔,这才叫童心。另一种是俯视,儿童文学是教育,天生就含有教育功能的。我是成年人,你是小孩,我是在教育你,在引导你,在感悟你。这两种,都不可取。 我觉得,既不要为了刻意地追求所谓的童心,装一种捏着鼻子学儿童腔;也不要太居高临下,自然就好。 儿童文学作家,天生就该有一颗童心。你如果没有对孩子的爱,你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的。因此童心是一种自然流露。你对孩子有多少爱,那么你身上就会有多少童心在。 世界经济论坛丹尼尔·诺瓦克:“不能将AI视为富人特权或新赚钱工具”
80%的AI解决方案侧重于经济赋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在高收入国家,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是AI应用的主要领域。 不能简单地将AI视为富人的特权或新的赚钱工具。偏远地区和中低收入国家要么缺乏数据,要么数据格式不正确。AI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其中之一便是使不平等永久化。 对投入AI的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ship)来说,要准确衡量其作出的贡献则显得更难,因为平衡商业性和社会性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争议高校恋爱课:大学生需要怎样的情感教育?
这门课的作业包含各类人际交往任务,比如让学生用学到的打分指标判断周边情侣的爱情深度,或是用课堂上教授的方法去搭讪一个人,“单身同学推荐选择异性,已脱单同学选择同性”。 在崔乐看来,更理想的情感或性别教育课,应该“教你批判思维,教你怎么反思社会规范,怎么致力于建设更平等、更多元、更公正的亲密关系,而非仅仅是抱有实用目的的恋爱。”成绩差不能参加中考?应严禁教师绕过家长诱导未成年人决策丨快评
教师在没有家长在场,或者未与家长充分沟通甚至干脆绕开家长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任何的“建议”都是不妥当的,这种行为理应严格禁止。校方与教师都有责任保证教育上的机会平等与公平公正,尊重彼此的权利边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更好地成长。山西一地多生娃可中考加10分,专家称县级政府无制定权限
泽州县政府此前发布的政策解读称,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大中城市人口虹吸效应,该县域人口减少过快。泽州县“有县无城”、环绕市区的特点,则更突显人口问题。 晋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复,中考加分政策需根据省级文件制定,县市调整加分政策需向市里、省里逐层报批。“目前我们没有收到(泽州县的报批)。” 上海市律师协会行政法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曹竹平:“教育平等权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不应当成为促进生育的代价”。女子造谣邻居为生儿子连生七女:法律严惩不应有“性别偏好”丨快评
男女差异是一个实然而非应然的事实判断,不应上升到价值判断乃至反向歧视。正视乃至尊重男女天然的生理差异与角色分工,与男女权利平等并不矛盾:比如女性并不适宜急难险重的重体力活,不必承担只有男性才更合适的社会角色;女性更擅长教育、护理、语言等领域,因此也会在这些领域拥有更多的职业机会。“反串黑”“偏向性执法”“自认弱势群体呼叫特权”并非男女权利平等之道,而是固化性别对立、堵死真正权利平等的取乱之由。春节鄂东F村社会学群描:代际冲突背后是现代化对乡村的冲击
一些孩子在读书方面能力有限,不喜读书,但依然被父母要求上高中、考大学,在家长的眼里,这几乎是农村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通道。殊不知,这条路实则违背了这部分孩子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这样的境况,无疑对提高乡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乡村职业培训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水平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和迫切要求。 年轻人不应只顾赚钱,回家就做甩手掌柜,而应该主动学习各种家乡习俗,深谙诸家事的操办过程与套路,逐步从老人那里承接起当家作主的话事权,这是家庭责任与义务传承的过程。法国“新高考”首次放榜,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法国政府不断推进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顺利通过了高考,2016年的高考通过率已达80%。 “法国教育系统知道如何创造卓越,但它也是最容易再现不平等的教育体系之一。”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1日《南方周末》)两会公益观察丨融合教育之路:为特殊需要儿童“解困”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邰丽华提交了《关于推动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获得学前融合教育机会的建议》,认为特殊需要儿童在3-6岁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并在建议中将造成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低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三点。 “所有幼儿园应当承担接收本社区内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主体责任,保障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就近入园、应随尽随。”邰丽华建议将“零拒绝”政策应用于学前教育阶段,还提出搭建有效的“医教康”协同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系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