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P十年,16万亿元的是与非
PPP的兴起与政府对地方债务的管控息息相关,其衰败亦是如此。 新机制之下,项目主导权从财政部变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部门变更后,处置十余万亿元的PPP存量项目成为难题。 新机制将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而截至2022年,使用者付费模式占项目库额不到10%。其余90%的项目依赖财政资金。 长期以来,PPP领域缺乏纲领性法律条文。新机制之下,如果PPP条例能够出台,将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空间。 -
山西审计报告:26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存在问题
一户企业管理的大数据产业基金,将1亿元出借给了企业所属单位用于日常经营,8147万元长期闲置。 三户省属国企外包业务单价偏高,增加成本1.85亿元;三户省属国企外包业务虚增加工环节、层层转包,增加成本8660万元。 -
县级林草局加速独立,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和北方
甘肃在2023年启动了“三北”工程攻坚战,初步谋划六期工程项目46个,投资估算245亿元,是前五期工程投资总额的近10倍。甘肃省各地林草主管部门需要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县乡林草主管部门机构设置与各地林草资源分布情况密切相关,凡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地区,林业主管部门几乎全部被定为政府组成部门。 -
“上帝视角”:传统经济学关于“过剩”的解释忽略了什么?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对具体的个人或企业来说,会有投资失误,错估了需求而导致产能闲置,但全行业或系统性的“产能过剩”一般不太可能,因为所有人一致犯错当是小概率事件。而如果出现系统性的产能过剩,无非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产业补贴政策,二是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这两个原因都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 -
野蛮生长14年,地方金交所终于接连关门
金交所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目的是承接四大AMC机构的不良资产交易。 “通过拆分、包装,城投债在金交所得以面向广大的普通投资人。” 金交所无疑满足了互金平台的两个核心需求,来自地方政府的牌照背书,以及化解大额投资标的、将产品“大拆小”的诉求。 -
换车换手机换设备……“以旧换新”撬动万亿市场,钱从哪来?
如何调动消费者积极性,以市场为主,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可以“政府拿一点、企业让一点、金融扶一点”。 近期河北燃气爆炸事故引起社会关注,也反映出市政设施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方案》提出推动老化燃气管道、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基础设施安全改造和数字化更新,有助于打通城市中“看不见的角落”的堵点。 2009年的政策推行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及时调整投资需求,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这些问题也值得警惕。大规模以旧换新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偏差,我们不能讳言和回避。 -
“财政资金要投向真正存在短缺的基础设施部门”
为什么很多企业觉得西部地区改善了硬件基础设施,但投资回报率提高并不明显?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相对较差,企业的额外支出会更多。 恰恰是东部地区繁荣的民营经济,对基础设施的数量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 一块钱到底是让政府来用好,还是给企业去投资带来的效益大,要有一个标准。我们希望用一个经济学的标准来加以评估。 -
重点省份政府投资项目被“踩刹车”
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等地政府已经开始组织学习《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
县政府追讨1500万元“分手费”:民企亏损背后的超前规划
管委会未将此笔资金直接给佳明公司,而是通过其全资控股公司——城发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将这笔钱借给佳明公司。 污水处理厂运行以来的日均污水处理量约为3000吨,远低于设计标准的1.5万吨,企业将连年亏损归因于政府未实现园区招商目标致实际产生的污水量过低,政府是否需要为此兜底。 -
揭示问题与整改同样重要:28省份审计报告中的财政难题
公布审计报告的28个省份中,有22个地方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挪用资金,其中包括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内蒙古审计报告中写到,“1个市本级及3个旗区违规向企业出借资金45.85亿元”。河北也有4市违规向企业出借资金10.68亿元。 专项债属于政府投资项目,参与审批的政府部门多达二十多个。如果有一个部门不同意,项目就不能开工建设。即使专项债资金到位,也没办法使用,容易造成闲置。 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同样重要,必须一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