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要投向真正存在短缺的基础设施部门”

为什么很多企业觉得西部地区改善了硬件基础设施,但投资回报率提高并不明显?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相对较差,企业的额外支出会更多。

恰恰是东部地区繁荣的民营经济,对基础设施的数量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

一块钱到底是让政府来用好,还是给企业去投资带来的效益大,要有一个标准。我们希望用一个经济学的标准来加以评估。

责任编辑:顾策

“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2023年下半年,财政部曾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将投向灾后恢复重建等8大方向,2024年还将安排3.9万亿元专项债。

数万亿的财政资金应当落到哪些项目上?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时,如何避免扎堆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少卿,曾研究过西部大开发时期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当前更重要的是把钱用在刀刃上,投向真正存在短缺的基础设施领域。

贵州黔东南的高速公路。视觉中国 图

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后会发生什么

南方周末:你当时为什么会研究西部大开发时期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黄少卿:2008年,中国大规模实施财政刺激政策,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这就意味着,政府会大规模地从金融市场举债获得资金,当时很直观的一个担忧,就是这样的措施会不会对私人资本形成挤出效应。

一块钱到底是让政府来用好,还是给企业去投资带来的效益大,要有一个标准。我们希望用一个经济学的标准来加以评估。

南方周末: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思路是“想要富,先修路”。你曾在研究中提到,西部大开发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投资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这是为什么?

黄少卿:2000年后,西部的许多省份,基础设施资本占全国基础设施资本的比重在持续提升,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地区私人生产性资本占全国的比重,不但没有同步上升,反而在下降。

换句话讲,西部地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没有相应地把私人资本引导到西部地区,即没有挤入私人资本。

一般来说,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的生产型资本投资有两个效果。一个是挤入,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私人资本投资也会相应增加;另一个就是挤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后,私人资本投资反而减少了。

宏观经济学上讲,不管是私人投资,还是公共投资,资金来源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部门的储蓄。也就是说,家庭部门储蓄的钱,要不进入私人投资,要不流向给政府机构,投向公共资本。

如果流向公共资本的钱越多,私人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就变少了。企业要用钱,资金成本就会升高,企业利润会下降,投资意愿就变弱了。

南方周末:为什么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带来的挤出效应,会明显大过挤入效应?

黄少卿: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西部地区金融资金供给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