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躺平看戏,AI搭档创作:导演王翀的剧场实验
演员随机采访观众,即时摄影投放每个人的脸,问题限时一分钟,都围绕死亡——“希望自己的葬礼是怎样的?”“为自己的死亡做了哪些准备?” “如果你(人工智能)今天剥夺了演员和作曲的工作机会,未来导演怎么办,编剧怎么办?” -
透过他们的摄影镜头,激活你关于非洲的想象
“我们不是告诉你这是非洲,而是通过不同摄影师的眼睛,开启你观看非洲人、事、物的不同方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01:19
黄乔生:透过镜头捕捉文字之外的多面鲁迅
我通过形态来推测、来揣摩鲁迅的思想。你比如说有一张照片,我就讲他这个多疑的性格。不知道为什么,那天他照相的时候,他的眼光很不信任。也许他是当时不高兴,或者说对这个摄影师不太满意,总而言之,出现了一个多疑的照片。但其实鲁迅的性格中有多疑的一面。 还有一些照片,比如说,大家都认为他一贯严肃,严肃的照片好找,那么我从这些照片中也提取出了他慈祥的、温和的、微笑、大笑的照片。我特意把这些东西找出来,提醒观众注意,一定要把鲁迅全面地来看,而不是单一的,不能让后人把他塑造成,也不能让人把他捏成一个形象,画成一个形象,你就认为这个就是鲁迅的形象,比如说怒目金刚。那你要多看,看各种各样的形象,而不只看文革时期的形象,那他就是一个很丰富,很丰富多彩的,有多面性格的这样一种人。 -
曹郁:摄影指导每一天、每一个场景都不能出错
“如果达不到这些规范、标准,就是不专业,但如果一直在这个规范里面做,就没生命力了,被箍死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历史记录之外、摄影机背后的“她”
在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的成名作《五至七时的克莱奥》(1962)里,克莱奥脱下洋装、扯掉假发,最终选择出走。瓦尔达说,自那时起,“她不再是被观看者,她开始观察别人,观察世界。”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番茄小说要求作者签署“AI训练补充协议”:人类作者会被AI取代吗?丨快评
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的话,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举凡文学、音乐、美术、影视都会在AI大模型的威力面前重新洗牌。除了作家之外,画家、音乐人、摄影师、导演的生存业态都将随之改变,围绕“AI小说”的种种争议也仅仅是大时代趋势下的一个组成事件。这次网文界的“AI未遂政变”,放在更大的视野里也可以说是“刚刚开始”。 -
作为摄影师的叶锦添:从世界攫取能量
作为视觉艺术家,人们熟知叶锦添,多半由于电影、服装、舞台艺术。 叶锦添的创作游走于不同的艺术形态,而他最珍视,也最被忽略的一个身份,是摄影师。 -
苹果“暴力美学”广告引争议:背后是职业被碾压的恐惧及文化乡愁丨快评
这则广告有意无意击中了人们内心的恐惧,再度引发了一轮“文化乡愁”:传统工具与技艺可以被新的技术代替抹平,这些工具技艺的运用者也正在被人工智能替代。如ChatGPT与Sora这样的AI大模型可以“压缩”海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重新塑造文学、音乐、美术、影视的生产过程,碾压作家、画家、音乐人、摄影师、导演的生存空间,威胁着取代他们的职业生计,“生成”新的艺术。 -
严明:在摄影中遇见心软的神
“这些照片在视觉上被深挖,使得情绪浓度更高,而不只是某种瞬间状态的重复抓取。我期待相遇,但又害怕某种重逢,所以,永远要到新的地方去。” 只要看到那些值得垂怜、同情或感慨的事物和人,他觉得摄影师就应当驻足、凝视,“咔嚓”,拍下来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