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莎吉:“我们每个人都是魔鬼”
她将反复涂绘的摄影照片裱在塔勒丹画布上,拼绘出长着猿猴面孔的蝙蝠、树干状的女体和许多印着人眼的蝴蝶……整个画面如蜘蛛吐丝结网,将所有事物缠绕吞噬。“很多人看了都骂我太恐怖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子
“‘渴望无序’(Desire Disorder)看似矛盾,但这两个词并不对立,因为‘欲念’总有点杂乱。对我来说,杂念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我们用矛盾的声音拥抱彼此。”
2024年7月6日,年逾八旬的法国艺术家安奈特·梅莎吉(Annette Messager)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杂念”(Desire Disorder)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以七十余件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不同媒材的作品,回溯梅莎吉横跨半个世纪创作生涯的关键时刻。
早在2005年,梅莎吉作为首位代表法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艺术家,凭借其眩目壮观的作品《孤注一掷》夺下金狮奖;2016年,梅莎吉荣获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雕塑类大奖,她的实践被视为“重新定义了女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和雕塑的本质”。
梅莎吉的创作以女性个人记忆为载体,她常运用精妙细微的日常材料,营造出颇具戏剧性的超现实视觉景观。在她看来,触发创作的灵感和打破常规的勇气都离不开欲望——“如果没有欲望,生活对我毫无意义。”
安奈特·梅莎吉,《孤注一掷》(局部),2004-2005年,丝绸、布、橡胶制品、荧光灯、计算机系统、风扇、绳子、传动轮、悬吊系统,尺寸可变。安奈特·梅莎吉及玛丽安·古德曼画廊惠允。©安奈特·梅莎吉,平面和造型艺术著作人协会,2024
“孤注一掷”的匹诺曹
“杂念”展览现场,中央空间已被整片红纱覆盖,在鼓风机的作用下,红纱如海浪般起伏、翻腾。半透明的“红海”之下,微型雕塑若隐若现:各种形状的身体、建筑、玩具、水母……浮现着,涌动着,呼吸着。“红海”之上,诸多系在黑色细绳上的木偶轻轻摇晃,细看那个巨大的时钟投影,指针在倒退,揭示出时空的虚幻性……
2005年,梅莎吉受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委托,创作了巨型装置《孤注一掷》。“当时我就想创作与意大利相关的作品。意大利有卡萨诺瓦,但我对他不太感兴趣,倒是匹诺曹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是个撒谎者。”
此次展览现场,梅莎吉又复刻了《孤注一掷》的装置,以沉浸式的呈现方式邀请观者体验这段寓言式的旅程。“我们总是从侧面去展现匹诺曹,因为他撒谎时鼻子会长出来,这个作品我试图从正面展示他,你一下子认不出他来。”
红纱之下,各种谜一样的小玩意儿在荧光灯下时隐时现,多个主题在血色湍流中交织,梅莎吉以暗喻和诗意的手法,展开有关艺术创造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dongtian
可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