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4
“毛坯飞机”抄近路,人工鸟巢当餐厅,东南亚“精装海岛”的泡沫有多大?丨硬核唠科
两家人相约去泰国度假,在酒店包机上岛途中遇难。起飞10分钟后,飞机就和地面失去联络,这趟包机没带上飞行记录仪,也没留下自动求救信号。 在东南亚,提供私人包机接送的酒店大受欢迎。这些海岛位置偏僻,投资成本并不高,上岛只能坐飞机或坐船,但交通不便也被包装成了一种“顶奢酒店专享”的体验。 游客消费的是仪式感,酒店考虑的却是性价比。事故中这款私人飞机不用强制安装“黑匣子”。2023年以来,同款飞机在全球共发生58起安全事故,造成38人死亡。东南亚的印尼、南美的巴西是事故高发区。 -
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指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应然之举丨快评
通过强制标注等方式让互联网广告具有可识别性,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应然之举。商家挣诚实的每一分钱,广告发布者不试图用不正当的手段操控消费者的心智,消费环境才会越来越好,社会信任度才会越来越高。 -
如何不漂绿又不沉默?丨“中国漂绿榜(2023-2024年)”解析
绿色行动不只是营销的卖点,更逐渐成为产品的底色。政府对绿色产品的态度正逐渐从优惠鼓励变成强制要求。“反漂绿”的规则也随之加严,漂绿的代价正从道德谴责转向法律监管。如何既“反漂绿”又不让企业陷入“绿色沉默”,成为关注焦点。 与监管并行,“漂绿”相关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在近年发表的45篇论文中,研究往往从数据入手,用企业宣传和实际表现的偏差定义“漂绿”。 从投诉到集体诉讼,反漂绿的手段正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消费者和媒体加入反漂绿行动,他们的关注点更生活化,聚焦服饰、饮料等日用品。 -
产于安吉的白茶不能叫“安吉白茶”?金字招牌不能一纸垄断 | 快评
公认的地理标志产品确实要保护,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保护方法应该是保证使用地理标志的产品原材料产地品种、制作工艺符合相关标准、产品质量符合要求,而不是用一纸“商标”来垄断,强制商户付费使用证明商标。 -
云南再现变相强制购物,遏制旅游乱象需出重拳 | 快评
要杜绝强制购物,必须用重典。要对不法导游强制购物行为使用刑事手段进行打击。强制购物,已经构成强迫交易罪。导游拉游客去购物,从购物金额中收取回扣,还可能涉嫌商业贿赂犯罪。 商家如果将低价的商品以欺诈的方式高价售卖给消费者,也应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并对消费者进行三倍赔偿。 -
全球经济疲弱之下,奢侈品巨头老板为何反成世界首富?
对高端富人来说,购买奢侈品是一个日常行为。但这个行为会影响到其他阶层。人们对奢侈品的认知、需求欲望,受他们常在电影中看到的、在短视频中刷到的、在广告中看到的内容的影响,将高端富人的奢侈品消费,视作一种幸福的象征,这会拖拽普通人、中产阶级,建立一个更高的消费目标,产生“拖拽效应”。在面子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拖拽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反过来,正是中产阶级建立了这种目标,奢侈品才变得有炫耀意义。 -
充电桩调查|“充值款去哪了”背后:拢资的厂家、缺位的监管
随着居民消费和出行习惯的改变,电动自行车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Statista数据显示,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电动自行车区域市场,占全球总体规模的55%。伴随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崛起,充电桩行业也成了一片红海。 近日,有消费者向南都·湾财社投诉,他所使用的小牛充电桩限制了最低消费金额。受访律师分析,商家该行为涉嫌侵犯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有可能构成强制低消。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市面上不少充电桩品牌都需要“先充值后充电”,且充值门槛高低不一。需要追问的是,充电桩行业为何大多设置充值模式?消费者的充值款到底进了谁的口袋,又作何用?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南都·湾财社推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调查报道,揭开充值模式背后隐藏的行业痛点。 -
看不懂“科技与狠活”?食品标签将迎大改
食品标签新标准更加关注消费者在营养健康方面的一些需求,此外为了配合反食品浪费法,新标准中拟增加“保存期”概念,“只要产品在保存期范围内,消费者在家里可以安全食用”。 强制标注致敏物质对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标不标,更重要的是是否标得对、是否有利于消费者的食物选择。”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部分印有电子标签的食品已经进入市场,不过其二维码所在的位置各不相同,商品名称旁、瓶盖、包装盒底部都有可能出现,消费者找起来并不便捷。 -
患认知障碍的老人“被消费”60万:公检法对“坑老”现象应有力介入
从任阿姨哥哥的反馈来看,门店不仅派“专人”跟着去银行或取现或转账,还“帮”着他们眼中的“笨爷叔”向支付宝借贷。如此行为,显然是利用老人的认知障碍欺骗或强制其消费。 -
首例“网红减肥针”假药案追踪:自研配方,涉案过亿
“目前已有1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相关生产、销售数据仍在梳理,本案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查获的“AB轻盈素”源自一家看似寻常的化妆品面膜厂,研发人员自建实验室研究减肥配方,产品一下生产线就被代理商哄抢,“甚至仿冒这个假货的假货也出现在市场上”。 “司美格鲁肽”尚未被国内药监部门批准用于减肥,相关临床试验尚在进行之中。 “‘AB轻盈素’的生产核心就是拿到含有司美格鲁肽的原料,不法分子再通过一些化工材料和配比制成。”警方调查显示,含有两小瓶的一组“AB轻盈素”生产成本约为30元,出厂价170元/组,卖给大代理商为340元/组,到终端消费者手上,价格可能已经翻了50倍。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