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上岗,浙江这样解决就医“烦心事”
“建设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服务平台,将医疗服务范围拓展到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的全流程,动态生成个性化的患者健康画像,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和服务。” 针对航空急救花费高的问题,丽水市探索政府、保险、部门、个人“四位一体”航空医疗保险筹资机制,目前符合适应症范围的病人仅需承担45元/分钟航空医疗服务费用。 -
医保支付迎新方案,罕见病等五类患者救治会否受阻?
特例单议机制从2019年试点开始就有了,90%以上的统筹区都有,但各地实际申报差异较大,有的医疗机构或医生了解不深,“虽然有规定上限,有的地方只用不到1%”。 DRG分组使用主要适用于一些中短期急症治疗的患者,像精神类和康复类患者基本是需要长期住院的,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探索按床日定额付费的方式。 “不该用的药不用,不该检查的不检查,腾出来的结余资金,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支持我们的学科发展,支持大病难病和新技术。” -
脑瘫四胞胎,站起来了
十年前,诞生在安徽阜阳的四胞胎因为早产不幸患有脑瘫,父母带着他们辗转各地求医。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四个孩子健康成长,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梁巍:老龄化浪潮下,如何留住听力?
现实中将近80%的老年人面临中度听力损失,他们需要听力康复服务,往往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接受服务。听力障碍老人的助听器佩戴率可能只有10%左右。 各地调研时,我们也从两会代表委员处了解到,建议把听力残疾相关的诊断、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呼声挺高。 -
小心产后康复的智商税:“很多问题做做运动就解决了”
“很多问题其实不需要花钱,做做运动就能解决了”。有的产康项目,“不仅坑钱,还有可能造成损伤”。 2022年7月,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位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编写的《产后康复指南》出版,但在行业内的知晓率还很低。 在讨论任何一款产后康复或是治疗项目的效果前,孕妇更需要重视的理念是:“预防总是第一位的。”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
整形医生也得治新冠,医院各科“秒变”呼吸科
康复科医生喻言被调去支援呼吸内科病房,症状最重的患者在这里。“全院一张床”,其他病房都要收治新冠患者。 眼科医生D博士想,患者一定希望被更专业的医生治疗。他在自我介绍时淡化身份:“我是你的主管医生。” 整形外科医生祁峰翻出了4年没用过的3M听诊器,又四处借吸痰管。“到了其它科室,看见治新冠的仪器,抱着就跑。” “有些人选择口腔科就是想做医生,又不想经历沉重的生死。”但被派去参与新冠治疗后,沉重的时刻无可避免。 -
新冠康复者血浆驰援疫区,专家称其治疗病毒变异效果较好
最新研究显示,对大多数未接种疫苗的新冠患者,在其出现症状的9天之内输入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以降低他们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其本质是一种被动免疫。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所长刘忠表示,恢复期血浆是多克隆抗体,较单克隆抗体而言,对病毒的变异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
护士节 | 将微笑贴在防护服上,化解隔离治疗中的孤独感
今天是第109届国际护士节。2020年护士节主题是: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 “我想知道,一张人脸的照片能否建立起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信任,化解隔离治疗中患者的孤独感?能否使医护人员充分人性化以激活患者本身的康复机制?” -
武汉23名患者治愈出院,中西医携手治新冠肺炎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中西医都处于探索阶段。” “现在我最关注的治疗难点还是重症患者。”张伯礼坦言,他还是将重症治疗的希望寄予西医,中医做辅助配合,“普通轻症患者,中医应当发挥作用;对于恢复期和康复阶段的患者,中医更应发挥作用”。 -
“困境儿童”保障体系缺什么?
村级、乡镇、市县三级专人负责儿童福利,政府部门有事务协调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对孤儿、弃儿、困境儿童等进行“兜底”,同时,能够向社会提供特教及康复治疗等扩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