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迎新方案,罕见病等五类患者救治会否受阻?

特例单议机制从2019年试点开始就有了,90%以上的统筹区都有,但各地实际申报差异较大,有的医疗机构或医生了解不深,“虽然有规定上限,有的地方只用不到1%”。

DRG分组使用主要适用于一些中短期急症治疗的患者,像精神类和康复类患者基本是需要长期住院的,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探索按床日定额付费的方式。

“不该用的药不用,不该检查的不检查,腾出来的结余资金,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支持我们的学科发展,支持大病难病和新技术。”

责任编辑:曹海东


2022年12月27日,北京,急诊大厅内的屏幕上显示的分级诊疗信息,医院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开展诊治。易海菲|中新社|视觉中国

“罕见病患者住院很难?罕见病患者天生是‘低分’群体?”2024年8月的第一个周末,国家医保局连续举办三场医保DRG/DIP2.0解读会,会上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抛出了这个“反映普遍”的问题。

DRG是将资源消耗相近、临床过程相似的成组,按病组付费。DIP是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标准包含分值乘以点值。简而言之,不同的疾病和治疗方式将对应不同的“打分”,分数低,医疗机构获得的结算就少,分数高,医疗机构获得的结算就多。

截至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统筹区已经在使用DRG或者DIP付费,190个统筹地区开展DRG付费,192个统筹地区开展DIP付费。

罕见病等特殊患者,治疗复杂,周期较长,费用较高,救治是否可能遇阻,成为焦点问题之一。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保办主任王茹。王茹以肝豆状核变性和原发性免疫缺陷举例,这两类罕见病患者的诊疗都是长期的,前者随着病情变化可能要住院治疗,后者需要长期输注免疫球蛋白,严重的或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面临“分值低”的情况。

“要用好现有的特例单议、门诊特殊病种等政策,减少医保支付限额的影响,也减轻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压力。”王茹说。

2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