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离包办婚姻的勇气|记者手记
包办婚姻,是这里很多人的宿命。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长到一定年纪,就被安排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结婚生子,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轮循环。好比土地里的庄稼,长到成熟,就收割掉。等到下一年,再长一茬,再收一茬,年年如此。 或许,只有一代人开始改变,下一代人才能更自然地被改变。 -
“学习大过天”+过度保护、过度介入:当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 快评
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农耕民族,会不由自主地像对待庄稼一样对待孩子。既如此,就要像尊重庄稼生长规律那样尊重孩子成长。对庄稼,不施肥或施肥不足,或导致其营养不良、影响其正常生长;施肥过多过浓,则会“烧苗”,会窒息其生长甚至导致其萎蔫。对孩子,也别忘了这一点。 -
庄稼地丨云间夜话
尽管在小区受尽白眼,但一到庄稼地,就像厄尔巴岛的拿破仑回到了法兰西,满耳是此起彼伏的招呼声——“老谭!”“谭爷!”更有叫“谭爸爸”的。 -
四川一地呼吁少洗澡引争论:高温之下,庄稼都缺水干枯了
一位姜州镇居民称,在近半年没有下雨后,眼下附近的水库都已干涸。连人带牲畜一天要用4桶生活用水,她只能向打了井的人家购水,一桶要价5元。 郑珏家里种了五亩多地的苞谷,原本可以赚两千元左右,现在已全部枯死。邓焕家地里的损失则难以估计。他种着十七八亩烤烟、三四亩苞谷,收成预计减少60%-70%。 “我们没有预料到干旱会这么严重。”会东县气象局一位负责人直言,气象局曾提醒水利部门提前蓄水,但2023年干旱程度还是超乎预料。 -
村里野猪泛滥成灾,毁庄稼、吃家禽,怎么办?
优先考虑人类的生存权与财产权。对于因野生动物频繁出没严重危及村民农作物安全、财产及生命安全的地区,有组织地适度捕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修订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野猪被除名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1日《南方周末》) -
“最牛考王”第26次高考:大学就像初恋,复习不愿做题
“大学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依然很高。就像初恋一样,你当初耍朋友的时候很喜欢她,如果结婚,现实可能没有想象中美好,但是即便这样,你也不能否认当年感情的存在。我对大学也一样。” “学习本身也不快乐,我是个耍性很大的人,把我按在桌子上一整天一个人坐着,有啥子好?但凡有一天能上川大,这就和农民种庄稼一样,没有日晒雨淋,怎么能有大米干饭?” -
“改造”宋陵:“明年开始,地里就不让种庄稼了”
北宋帝陵不是景区,地下没有“宝藏”,没有抵达这里的旅游大巴,也少了旅行团的喧嚣。农田和民居环绕着石像生长,农民耕种于帝陵的神道两旁,石像的阴影供村民乘凉。神道对面村委会的家长里短,石像仿佛也能听到。 康永波希望宋陵被更多人看到,但更多的建设与宣传意味着宋陵的改变,这种微妙的矛盾考验着当地人民与政府的智慧。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15日《南方周末》) -
吉林扶余18死车祸背后:台风后的秋收,省道上的厄运
“10·4”交通事故背后,藏着一个关于东北农民和庄稼的故事。罕见的三个台风,玉米倒伏,收割机“不好使”得靠人工,没多少地的农民打零工,上了那辆被撞飞的货车斗车。 台风很少来东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晓静统计1949年至2015年数据发现,东北三省受台风影响频率很低,且吉林省受台风影响程度最低。 如果没有台风,他原本可以雇台收割机,五垧多地,最多花四千块,就能把苞米收回来。如果早走两分钟,他的车拐下省道,也能避过那辆送水车。 -
影响我的四本书
我在浙江大学念本科的时候,学的是经济学,印象深的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这本论文集,本书第一篇就是引起无数争议的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后人熟知的“科斯定理”,就是这篇文章里提出来的。 科斯举了个例子,说是有相邻的两块地,一块地上牛家人养牛,另一块地上庄家人种庄稼。结果牛跑到隔壁地里吃了庄稼,两家起了纠纷,怎么办呢?通常而言,大家会认为既然牛吃了庄稼,牛家就应该赔偿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