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包办婚姻的勇气|记者手记
包办婚姻,是这里很多人的宿命。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长到一定年纪,就被安排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结婚生子,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轮循环。好比土地里的庄稼,长到成熟,就收割掉。等到下一年,再长一茬,再收一茬,年年如此。
或许,只有一代人开始改变,下一代人才能更自然地被改变。
责任编辑:谭畅
阿依家的房子照不进阳光。空荡荡的地面上,除了脏旧的沙发和床,就是几袋敞开口子的饲料袋,弥漫着一股潮气。平日里,只有阿依和母亲的身影进出,房间显得空落落的。
到处都是父亲的痕迹。墙上的挂历还停留在2019年,上面有他标记的圈儿,鞋架摆着他的鞋,四面粗粝的墙上记了许多电话号码,也都是父亲用粉笔和炭火写的,笔迹歪歪扭扭。这些仿佛都在提醒母女俩,这个家失衡了。
自从六个月前,父亲带着大儿子捅死了亲家,17岁的阿依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忙前忙后,放牛喂猪种洋芋,还要去山顶帮人栽烤烟,赚点零用钱。
关于庄稼和生计,阿依知道很多。我看到她在山洼里种的一片洋芋冒出新芽儿;她知道山间的布谷鸟开始啼鸣的时节,就该种苞米了;4月也是栽烤烟的季节,后期烤烟时,烤房的玻璃如果由幽幽的绿色变幻成黄色,就代表烟草烤成了。
我很错愕,其实在这个年纪,她最应该出现的地方是课堂。她带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