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策尴尬的创业史:需要处理袁术手下+寒门两大因素
史书当中记载的,《三国演义》也照搬的那些孙策在江东多么受百姓欢迎的话,当然有可能是真的。但是,代表当时社会的核心力量的士族,对孙策的态度无疑是很排斥的。孙策要慑服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就是杀。孙策喜欢“诛戮英豪”,杀各种杰出人物,当时是出了名的。 -
李雪琴的二级运动员证书何以引发讨论?背后是对特殊招生政策的深度关切丨快评
目前,尽管缩减了高考加分项目,但裸分考入清华北大仍是非常难的。据统计,2023年通过特殊招生政策上清华北大的达58.25%。舆论一直讨论的寒门学子或农村学子难以上清华北大,本质上是靠裸分上清华北大太难太难了,各种加分(实质上等同于降分录取)与特殊招生路径,对没有家世背景、缺乏资源与“运作”手段的寒门学子、农村学子是非常不友好的,裸分要多考一分何其难也。这个问题事关阶层跃迁与教育公平,有必要进行广泛与深入的讨论。 -
06:11
中国唯一世界语专业在山东枣庄
一门非常冷僻的语言专业,在山东枣庄学院落地了六年。世界语,诞生于理想主义之中,在传播了一个多世纪之后,消解于骨感的现实社会。六年招收三届学生,每届二十多人。2023年被网红导师张雪峰点评为“寒门专业”之后,2022级24名学生就有9人转了专业。就业成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 -
为什么大学同学毕业出路分化那么大?
《金榜题名之后》并不满足于揭示文化障碍如何阻碍寒门学子的发展,而更致力于探究寒门学子发挥能动性突破文化障碍的过程和机制 -
“偶然”的冠军城:煤灰、冰场、短道速滑
编者按 2022年2月5日晚,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项目中,中国队惊险摘得首枚金牌。 赛后,作为解说登上热搜的冬奥会四枚金牌得主王濛评论说,“小范终于圆梦了”。 范可新1993年出生于黑龙江七台河市,第三次参加冬奥会,是该项目出赛队员中最年长的。谈及王濛的鼓励,范可新回应说希望能接上这一棒,“我们都是七台河人,不希望在我这一棒没有接上,这下完成任务了,也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这一棒。” 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的七台河,诞生了杨扬、王濛等多位世界冠军。这项艰苦的运动一直与寒门子弟有着某种关联——8岁时的范可新,问体校教练的第一个问题是,“学这个要钱吗?” 这项运动的艰苦也与煤城的特质相勾连——七台河的煤质很好,特别适合炼钢,但大部分煤层薄到不足一米,因而有“跪着挖煤”的说法。 2021年12月,南方周末记者在七台河落着煤灰的老冰场上,试图寻找短道速滑“冠军城”的必然逻辑,却在历史轨迹中,发现更多的“偶然”。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3日《南方周末》) -
三千寒门学子的蜕变
-
“读书的料”:农家子弟离开乡村之后
“它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故事,也不是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它是一个农家子弟负重前行、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困惑挣扎的故事。” 四十多年来,传统应试教育一直处在舆论批判的中心,却又贯穿寒门学子求学始终。 随着这项研究的传播,背景相似的农家子弟慢慢靠拢,他们给程猛写信,在网站写下书评,建起豆瓣小组,彼此倾诉、共情、疗愈。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19日《南方周末》) -
博士论文“致谢”走红背后,一个想走出去的乡村
黄树柏对黄国平印象很深,家里穷,“没啥子收入,一年接不上一年”。2000年前后,村里的土房慢慢换成了瓦房,黄国平家是村里最后一批茅草房。 博士论文致谢走红背后还是反映了教育改变命运、“寒门贵子”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与“贵子”对应的,实质是“人上人”观念。 -
今年疫情,让英国寒门弟子难上加难
一个英国家庭每年的收入至少需要15万英镑(约合130多万人民币),才能负担两个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费用。在这次杀伤力极大的疫情中,因高昂收费带来优势的私立学校也充分彰显了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12日微信公众号《南周知道》) -
白湘菱无缘北清、喜提港大说明了什么
统一招录虽然压制了高校自主招录权,但在现阶段利大于弊。最大的利是可压制自主招录所导致的上述弊病,对无权无势的寒门子弟是最大的保护。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6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