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了一本学术界“揭黑”大全,他说只想教年轻人“避雷”
学术界很多现象都在走向极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学术界比过去内卷太多了。 在生活和学术之间,我觉得生活更重要,除非你是一个天才,能做出像爱因斯坦相对论那样石破天惊的突破,那无所谓。但是有几个人能成为爱因斯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现在大家争来争去的职称、“帽子”这些东西,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这些人即便有很多人著作等身,其中50年后还会有人看的作品一定是极少的,我对自己也没有这个信心。 -
“非显学中的非显学”:红色法治研究升温
什么是红色法治文化?由于法律界和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各地对其范围的划定不尽相同。 档案的借阅、整理,是红色法治文化研究的“拦路虎”。受访学者多次谈道,“实务部门对档案管得太死,不够开放”。 -
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
同行评议向来不是完美的制度,但它广泛存在于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业内人士都习以为常、愿赌服输。 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如果通不过,不仅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拿不到,等于是“白读了”,导师也会受到牵连——被扣减招生名额,甚至不能晋升职称。 我也听闻有些“糟透了”的学位论文被“枪毙”,一点都不冤枉。但也有的同事坚称盲审评委“胡搅蛮缠”,甚至说他们“打击报复”。 -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
赵鼎新“去职风波”:社会学界的“高平陵之变”? | 快评
学术界并不能自外于全社会,社会上存在的那些问题,象牙塔里也都存在,甚至可能还更为突出,这一点无分中西都是如此。美国公众对于“社会学”的学术成果也多有微词,早已有民意认为“美国社会学产出的只是一大堆后现代垃圾”。因此,以“文化乡愁”的情绪先入为主“站队知识分子”不仅并不一定符合事实,甚至还可能会让问题失焦。 -
高校通报黄某若学术造假事件:有必要认真思考“学术造假入刑”议题 | 快评
学术造假入刑是国外已有的司法实践。2009年,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就曾以“侵吞研究经费罪”与“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黄某若是否涉嫌刑事犯罪,又是否还有其他不法情事,已经超出了学术共同体的职权范围,公权力当继续追查黄的其他违法犯罪嫌疑,追究其刑事责任,并探索“学术造假入刑”的立法,倒逼学术界自查自纠,还给象牙塔一片蓝天。 -
姚大力的2023年度书单
如果你问,当代学术界还有没有人保持着宽厚尔雅、举重若轻的学术绅士气度?我首先就会想到唐晓峰。 -
01:31
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丨那年今日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安一个儒商之家。据他说,家里曾是当地首富。父亲为他取名“宗颐”,是期望他学习儒学宗师周敦颐。他没有辜负期望,成为了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国学大师。学术界有“南饶北钱”(钱钟书)和“南饶北季”(季羡林)的说法。饶宗颐精通甲骨文、古文字学、上古史、艺术史、诗词学,乃至书画音律,至百岁高龄仍笔墨挥洒不息。他还通晓英语、法语、日语等多国语言文字,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万言,代表作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集考》《敦煌书法丛刊》等。这些成就,离不开他“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人生观,要先立德、立品,再做学问、做艺术。他为人低调谦和,面对“大师”的光环,他说:“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方言“大师”与“大猪”谐音)。2018年2月6日,饶宗颐于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
00:56
钱穆:对国史的温情与敬意丨那年今日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1895年7月3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他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民国“史学四大家”。 1930年,35岁的钱穆以《刘向歆父子年谱》震惊学术界,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执教。1950年,他在香港创立新亚学院。1963年,该校与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合并。钱穆为其亲定校名为香港中文大学,并坚持必须由中国人担任校长。香港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之一,钱穆功不可没。 -
琐忆傅璇琮先生
傅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他的刻苦和高产,而是他自觉地担当起引领学术、组织团队、奖掖后进的责任,成为事实上的学术界领袖,他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而这一特点在他晚年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