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不厌细的儒家却要“君子远庖厨”,是伪善吗?
儒家一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享受着动物之肉做成的精美食物;另一方面,却要自己躲得远远的,看不见就好像这种残忍之事从没发生一样,这是不是体现了儒家的虚伪、伪善?“共富联盟”:孔子故里的后脱贫时代
他用两年时间将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一万元提升至百万元,并联合周边村子一起成立“共富联盟”。 做法得到了曲阜市委组织部的认可,获得了更多推广和复制的可能。 孔德广很清楚,做基层工作总是离不开人情世故。不只是邻村书记,孔德广还找了街道领导,“刚上任的镇长、副书记,俺俩就在一堆,我天天给他灌输。”打通古今,读懂孔子 | 顾农读《论语百句》
书中引用的言说来路甚广,有些看去同《论语》似乎并不相干,而其实遥相呼应,发人深思。- 01:48
顾作义:从孔子的“仁爱”到当代志愿者的善举
文明社会的基石,是大爱无疆还是爱有差等?
爱有差等,才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家庭制度和私有财产权,就是爱有差等的产物。讲究爱有差等,不是说要冷酷的自私,拒绝对陌生人有恻隐之心。恰恰相反,正因为爱有差等保护了人们最关心、最重视的人,以及相应权利,以及一层层有序的边界感,才能培养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君子,才能将在小共同体内养成的美好品德,一层层向外拓展、流溢给陌生人,共同构成文明社会的温度。原始儒学与传统文化的本源:食肉还是吃素,武德充沛还是文雅精致?
先秦贵族文化和原始儒学,本身就既狩猎,又推崇吃肉,甚至从不回避血祭、割牲这些不太小清新的活动。孕育了原始儒学“大人君子”的文化,恰恰应该吃肉和充满生命力。明清以后那种推崇吃素,并将其尊之为“正统传统文化”或高级修行的趣味,某种程度上其实印证了王夫之的那句话:“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从“傩”到乡饮酒礼:孔子尊重“乡”这一社区自治共同体
孔子参加“乡饮酒礼”,本身就是在参与当时一种“社区自治”的议事活动。在周代“乡遂制度”下,“乡”本身是一种城堡内及其周边国人、士这一等级人群所处的社区组织。在社区组织内部,除了血缘共同体的宗族之外,还有以基于地缘共同体的“乡”为单位的公共议事,带有社区自治的色彩。季氏将伐颛臾与封建秩序: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主张平均主义吗?
“丘也闻有国(邦)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很多人理解此处,都误以为孔子希望搞平均主义,在经济领域搞“社会平等”、财富再分配。实际上,孔子的这句话,前提就是对“有国(邦)有家者”之间的关系来说的,针对的是诸侯与世卿贵族之间的关系。对于诸侯和世卿贵族而言,最重要的是均衡的政治关系:既不能是君权扩张,压倒世卿,也不能是世卿扩张,架空诸侯。诸侯、世卿之间的均衡关系,就是孔子主张的“均”。至于“寡”和“贫”,也都是针对诸侯、世卿关系来说的,意思是就算资源少,但只要安定就好,比杀来杀去,破坏了封建时代的不成文游戏规则强。孔子维护小共同体、封建习惯法与“古老自由”,反对聚敛之臣
领主对于税赋与劳役的使用量,受到严格古老习惯与契约的约束。从“思无邪”到“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评诗、论诗,让儿子学诗
《诗三百》的内涵,却可以无穷无尽,其原因就是因为周代封建贵族引用《诗》,在礼仪和外交场合,都是采用一种“断章取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