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控受贿超六千万元,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原党委书记、代表段彦修受审
-
河北衡水市安平县发生一起天然气爆燃事故致2死2重伤
-
管网天然气比罐装更安全,餐馆为何舍此取彼?
为解决市政燃气公司一家独大,臃肿低效的问题,渐进的市场化改革有必要提起。增加特许经营牌照,允许多家企业参与燃气供应。将管网建设、维修、居民服务等业务拆分,由企业通过竞争性手段获取——而不是一家独大,包揽全部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29日《南方周末》) -
十轮封锁,俄罗斯人“被制裁的生活”
一年过去了,俄罗斯各大银行仍正常营业,未出现大规模挤兑现象,卢布汇率也逐步回升。“抢购潮”并没有持续太久,在超市再也没有看到缺货的迹象。 俄试图构建有抵御能力的、自给自足的经济金融与产业体系,即“俄罗斯堡垒”体系,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国产食品、化妆品行业等各行各业。 “其他欧美国家都不再卖电子元器件给俄罗斯。” “未来,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仍然是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制裁和反制裁。这是一场‘战争级别’的博弈。”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6日《南方周末》) -
一个郑州烂尾小区的非典型胜利
克而瑞房地产发布的一份数据称,截至2021年底,郑州烂尾楼有271万平方米,总共25249套,是郑州当年成交房产面积的29%。这一数据未获官方证实。 他们亲手建设了自己的家园,并且通过持续地向政府机关反映问题,倒逼属地政府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正式的水、电、天然气。 晚上,离开张婉欣家之后,她发来消息:为了房子到处维权,你没经历过那种求助无门的绝望,希望你一辈子也不要经历。 -
俄乌冲突一周年,形成了新的全球“石油地图”
截至2021年底,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和管道天然气出口国。它有53%的石油和83%的管道天然气都卖给了欧洲。 新的全球“石油地图”已经形成,印度等国成为俄罗斯产石油的最大进口国,欧洲选择了中东石油。 “某种程度上,一些国家去美元化,使得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被迫加速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
气候大会可守住“基本线”,但并非应对气候危机的终极方案
相比上一届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本届气候大会只能说守住了“基本线”没有退步而已。毕竟在逐步淘汰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在内的化石能源目标上,以及进一步提振减排雄心和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表述上,本次气候大会还没能做出实质性的进展。 当气候谈判裹挟了太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博弈后,可能会带来更多虚假解决方案的出现——貌似是解决方案但其实存在各种漏洞,这将会极大延迟气候问题的真正解决。 气候谈判进程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等议程上,分别有着各自的内驱力和动力,这无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好消息。 -
欧洲人能安然度过今冬吗?长期看得摆脱“绿色狂热”、回归能源务实
之前十几年的“绿色能源”狂飙急进,使欧洲面临尴尬局面:太过于依赖低排放、更清洁的天然气,一旦国际形势紧张,就面临巨大危机。而风能、太阳能始终不太靠谱:需要能源时,未必有风、有阳光;风量与太阳辐射充裕时,却有可能是耗能低谷。 -
战争与寒冬,欧洲渐失“气机”
这两条天然气管道是俄罗斯和欧洲能源纷争的焦点。 -
欧盟内部争议“新能源”:捷克总统为何反对“绿色狂热主义”?
当一国的能源被以“环保主义”为借口限制住,核能、火电被强制淘汰,而自身缺乏太阳能、风能、水电、天然气等“清洁环保”能源时,就不得不从这类能源丰富的地区进口。而到紧急时刻,或意见不合之际,拉闸限电就成了人家操控、影响、压制你的不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