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现实,也“看到超出表象的东西”:《人民文学》与一个国家的七十年
《人民文学》也伴随着整个开放改革的年代。复刊之后, 《人民文学》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时代的文学作品,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刘心武的《班主任》、何士光的《乡场上》、王蒙的《春之声》、高晓声的 《陈奂生上城》和北岛的《宣告》等。 -
1942:大饥荒中没有缺席的新闻人
1943年2月1日,重庆《大公报》刊发了张高峰深入河南灾区的实地采访文章,原题《饥饿的河南》。总编辑考虑到当时的新闻环境,改标题为《豫灾实录》,即使这样,《大公报》同样被停刊3天。复刊后的《大公报》并没有停止对饥荒的报道,也正是《大公报》、《前锋报》等媒体的追踪报道,为1942年河南饥荒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
《当代》,一个台湾思想杂志身世的故事
2010年复刊的《当代》将以对台湾的政治评论为主,而不再是对西方思潮的引进。这一方面是金恒炜个人关注重心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或许反映了这个社会不再对西方知识的引进感到饥渴。 -
《历史研究》复刊前后
《历史研究》在“文革”后期复刊,目的是“批林批孔”,还是为了跟苏联辩论中苏边界问题?抑或兼而有之?“四人帮”在此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且听知情人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