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城市发展需要适应代际变化 多问问年轻人要什么
一线城市把成本做得越高,一些对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就越会往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搬。正好新一线、二线落户几乎没有限制,大家发现杭州的政策是“来了就是杭州人”。 伴随着代际的变革,90后、00后会逐渐成为消费的主体。2040年是90后50岁的时代,00后40岁的时代。我们今天讲城市发展,是讲中长期发展,不是讲今天和明天,所以要少讲我喜欢什么,多问问年轻人要什么,这里有非常明显的代际变化。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空间里的松弛感,哪些城市能给你?
什么是自己的活法?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着“理想之城”的面貌。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连续第五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近30个量化指标,从生活舒适、市民引力、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体验四个维度观察当今中国诸城现状,找寻城市发展范本。既关注通勤时间的分秒必争,也关注驻足空间的绿地诗意;既仰望城市天际线的高度,也试图描摹精神穹顶的弧度。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理想之城”从来不是只有唯一解。当抛出“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这一问题时,答案早已嵌入城市的肌理。城市公共空间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跃迁”的进化之路,始终揭示一个核心命题:城市的灵魂,在于能否为每个个体提供呼吸的缝隙。 公园里沉浸式秀场、听海图书馆的涛声伴读、缩短至5分钟的老年候车时间……这些具体而微的“人性褶皱”,才是城市真正的算法。 无论是AI赋能还是文化浸润,理想公共空间的终极答案,始终是“让每个个体在流动的城市中锚定归属”。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寻找中国“优质公共空间之城”。城市ESG|苏州方案,厦门ESG政策的“镜鉴”
城市ESG政策需要有针对性,要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即使能级较高的城市,也需要找到自身推动ESG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领域。城市ESG|北京、上海和深圳,一线城市的ESG“雄心”
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利用ESG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向全球传递了关于建设可持续城市的思考和雄心。横滨:日本走向现代的原点
横滨是上海对外缔结的第一个友好城市。这两座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史:由西方国家拓展贸易强行设立的贸易港,19世纪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交汇之地,也是最早走向现代化的地区,从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至今仍是所在国家的经济重镇。但自开埠以来,横滨和上海各自走过的不同的道路,亦成为日中两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城市ESG|六城发布政策,以ESG构建区域竞争新格局
将ESG理念拓展至城市维度,有利于突破城市发展的“唯GDP论”和“唯规模论”。目前发布ESG政策的六个城市中涵盖了一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传统工业城市等不同类型。城市放大招求贤:对人才的优待,应建立在增量资源的基础上
近年爆火的杭州,常年顶流的深圳,都验证了人才之于城市的重要价值。当下各地为了吸引人才,争相推出各项优惠政策,也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当然,对人才的优待,还是应该建立在增量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做大蛋糕,在外来人才分到更多蛋糕的同时,也不减少本地人分得的蛋糕。只有不断把蛋糕做大,才能真正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也才能持续不断地吸引人才,并与本地人一起,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全国政协委员杜志雄:产业发展要有新的做法和突破
“产业发展也不一定都是由农民来发展产业,比如,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产业也是可以的,问题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怎么带动农民致富”一座新城的“高密度生长法则”
无锡高新区实现“高密度”发展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约利用,更是一种要素聚合、生态融合的深层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