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女儿捐空积蓄”后续:基金会退回四十多万善款
患者家属:司法鉴定表明其思维混乱,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捐款时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 基金会:捐赠人多次表示,捐款是自愿行为,不存在被误导、被诈骗。捐款中已有部分被执行到项目中。 -
16年,30000+学子,1.5亿善款,金徽酒走出一条自己的公益之路
-
公益人士要挟患儿母亲陪睡换捐款?慈善组织有权力控制,祛魅正当其时丨快评
控制权才是真正的权力。理论上,善款属于捐款人,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只不过是受人之托,按照捐款人的要求将这些用到特定或不特定的受助人身上,但事实上,这钱一到慈善机构手里,控制权就属于其负责人,TA想怎么花、拨给谁,基本就是TA本人说了算。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才看到曾有人把好心人的善款变成了胁迫受助女孩“献身”的诱饵与工具,玷污了善款,也玷污了捐款人的善心。 -
一个时代的落幕?儿慈会事件对公益界的启示
儿慈会千万善款被卷事件初步处理结果已尘埃落定,但对整个公益行业造成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儿慈会作为行业筹款“优等生”,9958作为“明星项目”,此次问题的爆发体现出公益界即将面对的行政监管、社会信任、互联网募捐等的新挑战和风险。只有回归初心,守住底线,才能化危为机,更好迎接公益行业的新时代。 -
制造“癌症老人”:两个少年与一场捕捉流量的“诈捐”
“这是个机会,你要把握住。”救助流浪老人的视频爆火后,陈新元劝王德恩接收网友捐款。“你想不想体验赚快钱?” 医生说老人没有患癌,王德恩的喜悦很快被恐惧冲散。他害怕被控告集资诈骗,“是不是不该去帮老人?视频是不是不该发?” 他们花近一万元善款买烟花,1.7万元买二手车。陈新元称,原计划过年期间开车卖烟花,赚的钱给老人盖房子。 “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也不能光往我头上推,你们也担一部分责任。你们来(救助我)是啥目的,我都清楚得很。” -
轻松筹回应“女童被咬”善款:未使用的所有善款全额原路退回
-
村支书侵占孤儿补贴五年:彰显公布受助人名单与金额的必要性丨快评
受捐助者有必要让渡一部分个人隐私权,接受公众的监督与捐助体系的核查。 一是接受熟人社会与公众的监督,确保善款真正给到需要帮助的人。 二是一旦个人经济状况改善,或是已经不符合受捐助条件,那么就应停止接受捐助,而将宝贵的资源让与他人。 -
267个乡村儿童操场:乡村教育与互联网透明融合的公益样本
具备里程碑性的突破,得益于前期便已嵌入公开透明因素的项目设计,规划人员将操场划分为一块块拼接地板后,每一块地板都拥有特殊的编号和位置,借助自主研发善款追踪系统,用户捐赠时便能实现自动匹配。如此永久性“绑定”,实现了对公众捐赠善款走向的实时追踪。 -
峰会与“风”:公益数字化变革进行时
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10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8%。 通过体系化的平台,把善意连接成一张流动的、数字化的网络,让每个人的公益理念、责任感凝聚起来。 -
益思丨“第三次分配”语境下建设中国特色公益慈善品牌迫在眉睫
中国的公益慈善在“第三次分配”的语境下,面向“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的作用和价值,可谓是恰逢其时。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不管国家将来出台什么样的配套措施“引导”社会善意(善款),“自愿”的特征不会消弭,公益慈善机构加强品牌建设的议题非常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