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到东晋的时候,就有人想把刘备抬成正统了。因为东晋和刘备的蜀汉有相似之处,都是血统上有合法性,但是失去了传统的核心中原地区。再到后来,南宋也是如此,所以朱熹给人讲《资治通鉴》的时候,也是改用蜀汉的年号纪年,而不是像司马光那样,用曹魏的年号。 -
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谈谈《三国演义》诞生之前的三国史传叙事
战报会骗人,战线不会骗人。这说明曹魏武将们以优势兵力和关羽作战,尽管能取得局部胜利,总体上却被打得节节败退。陈寿不能细写他们丢人的事,他只能就写四个字,关羽“威震华夏”,具体就不好多说了。这个问题,历史地理专家宋杰先生有极其精彩的考证,“威震华夏”这四个字,不是白说的,关羽的仗,打得真的是荡气回肠,比《三国演义》虚构的胜利,还要来得更激动人心。 后来罗贯中能够写成《三国演义》,对《资治通鉴》的依赖,也明显超过《三国志》。有些司马光对《三国志》理解错误的地方,《三国演义》跟着错。我们知道,你做对了我也做对了,不能证明我照搬你的,但你错的地方我错得和你一模一样,就是很有力的证据了。 -
科举史上最难的考试
二苏在古代政治史与文化史上都是名垂千古的杰出人才,嘉祐六年的那场制举堪称宋代科举史上的光辉记录。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千年遗产:王安石和“熙宁新政”
在一场和“天下流俗”的孤独战争中,王安石几近众叛亲离。 在历史的吊诡中,他无意中也成就了他的朋友兼政治对手们的历史遗产,其中最杰出者当属司马光、苏东坡。在被他驱逐的日子里,一个完成了史学巨作《资治通鉴》,一个则以个人的命运多舛成就了“诗家之大幸”。 今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年。他的功过成败和精神人格,依然是1000年来以国家和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政治家、有识之士一份复杂而沉重的精神遗产。 -
在司马光诞辰一千年之际重读《通鉴》
从高中时开始陆陆续续读《资治通鉴》,后来考入大学读了历史专业,遂经常重读,养成习惯,转眼四十多年了。不敢自诩有什么真知灼见,不过要聊起《通鉴》,还是有很多话题可以说说。 -
海昏侯身后,是一幕幕宫廷政治大戏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写汉武帝,不光援引了东晋受神仙家影响的小说《汉武故事》,甚至用到了情色小说《赵飞燕外传》。 -
逆转专制:宋人的政治阐释学
一些儒家原典上的话,可能本意的确有点维护君权之义。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宋人对这部分儒典的阐释,便会感受到一种逻辑逆转的趣味:这些貌似宣扬君主专制的话,经宋人一解释,原来却具有反对皇权专制的深意。 -
我最喜欢的四本书
自小爱读书,看过的书没有上万也有成千吧,但要列举我最喜欢的四本书可真不容易。煞费一番思量后,按看到它们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下:金庸的《笑傲江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和张五常的《经济解释》。 -
如何用人才是正道
人才何由而得?如何用人才是正道?司马光的意思,要制度行得顺当,人才选用妥善,在于主管是否“至公”,审断是否“至明”。学管理,首先学做人;如何做人,就会有如何的管理。明乎此,历代兴衰,企业隆替,即一目了然了! -
教化不可慢,风俗不可忽
文化与文明之重要,让人认识到不仅要国势强胜,而文明教养,社会风气,内影响社会发展,外关系国家民族的观瞻。正如司马光所说——“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