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光诞辰一千年之际重读《通鉴》

从高中时开始陆陆续续读《资治通鉴》,后来考入大学读了历史专业,遂经常重读,养成习惯,转眼四十多年了。不敢自诩有什么真知灼见,不过要聊起《通鉴》,还是有很多话题可以说说。

责任编辑:刘小磊

司马光像。 (资料图/图)

 

从高中时开始陆陆续续读《资治通鉴》,后来考入大学读了历史专业,遂经常重读,养成习惯,转眼四十多年了。不敢自诩有什么真知灼见,不过要聊起《通鉴》,还是有很多话题可以说说。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生前身后知名度甚高,童年“砸缸”的故事广为人知。近年曾有著名收藏家与北大教授在电视节目上争论此事真假,归结为司马光的时代有没有缸。其实无论《冷斋夜话》还是《宋史》的记述,司马光砸的都是“瓮”。这里所说的“缸”是大口的陶器,有釉,而“瓮”小口大腹,是瓦器,无釉,属粗拙的陶器,两者制作有所不同,今天在陕晋豫各地仍可看到“瓮”。“缸”“瓮”一字之差,当年两位专家的讨论跑偏了。

司马光一生最成功的事业,主要不是政治家,不是创造历史,而是书写历史。他用十九年时间,编成了354卷的《资治通鉴》(正文294卷、《目录》30卷、《考异》30卷),记载了从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这1362年间的历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一部二十四史,《通鉴》涵盖了从《史记》到两《五代史》的十九史,总体来说,其价值不在正史之下,这是无人能及的成就,是今天的专家学者难以企及的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