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刻捕手:他在山林打捞千年记忆
与其说是寻找,他更像是逐字逐句地读一“本”山。“批注”用的是粉笔,看过哪一“页”石头,就用粉笔做个记号,石头和石头太像,迷路也是常事。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大大拓宽了晚清以降金石学的学术边界,而他既不是一位正统的金石学者,也不是学院里的文史学家,只是一个爱在山里跑步的人。 -
1933年的文学之冬,作家们“不知道如何是好”
按照历史学家理查德·J. 埃文斯的看法,1933年后留在德国的作家几乎没有创作出不错的作品。 面对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的反应多么不同。悲伤与愤怒有多少,投机和谄媚就有多少。世界总是在变化,美德发自内心,而不仅仅是站队那么简单。 -
罗丰 | 记忆中的几本书
后来在许多年中,他也有意无意地看一些关于吴越历史的著作,并没有学者引用茅盾的这本书,可能史学家觉得是一本说文学的书。实际上书中的许多见解是超过一般历史学家的。 -
《里斯本丸沉没》打捞沉没的记忆:中国渔民谱写人性与道义丨快评
历史叙事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传统的史学著作,也可以是实体的纪念碑、博物馆,还可以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等。而历史叙事的多寡、优劣、成败,决定着后人能否记住这一段历史。成功的历史叙事甚至可以成为宏大叙事、或是后人追捧的标志性事件,否则它也只能静静地躺在档案馆里,留在当事人与幸存者的脑海里,甚或鲜为人知。 -
周思成:一个历史学“青椒”的边缘行走
“我感兴趣的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这么多政治思想,譬如‘民本’、‘华夷’、‘天命’这些观念,到底对中国人的实际政治运作有什么影响:它们对当时的政治决策起了怎样的作用?那些皇帝、官员真是按照那些政治思想来行动的吗?还是说只是当作表层话语来论证他们自身已经设定好的目的?如果是事先设定好的,这些目的与他们所持的政治思想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商榷《隳三都》的叙事细节:历史非虚构写作“合理想象”的边界在哪里?
蒙金史的资料与宋史差不多,几乎都是共享性质。在缺少独家史料的前提下,尤其需要在不同历史事实间建立关联并推导新的事实可能性的能力,“合理想象”如果意指于此,其实是历史学之福。但这需要相当强的索引与洞察能力,很多时候还要跨学科的视野。从《隳三都》的内容看,周先生并未在这一维度上太过着力。而他最受赞誉的叙事能力,如果是奠基在细节的虚构上,则无疑要打一个非常大的折扣。 一种虚构的非虚构写作,用一句更俚俗的话语来表达:那不就是胡编乱造吗?! -
用四十年时间,满世界寻找敦煌:对话历史学者荣新江、孟宪实
“敦煌文献很好玩,它就是边边角角都有一些字,这些字就有些关联。有的是物理上拼在一起,有的是内容上拼在一起,内容上拼其实更见功力,更见满世界寻找的结果。” -
盛夏的“果实”|南周文化榜
2024年7月文化榜: 电影:《锔瓷》 图书(虚构类):《故事终结》 图书(非虚构类):《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综艺:《喜人奇妙夜》 展览(当代艺术):“相地堪舆:图像、田野和地理的诗学”(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览(文博):“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海博物馆) 特别关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 推荐人: 胡亮宇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电影研究者 索耳 青年作家,“《钟山》之星”文学奖得主 罗丹妮 资深图书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总监 何天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陆思培 写作者、策展人,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颜海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王瑞来丨“怡然敬父执”:追悼历史学家王德毅教授
在邓广铭、漆侠等老一辈宋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去世之后,王德毅教授成为海峡两岸宋史学界主心骨般的存在。 -
"人权事业发展只有进行时":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鲁广锦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以及相关机构里的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可是在那里工作的中国人只有几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人权学绝对不是一个学科的问题,国际上研究人权的专家学者中,除了法学背景的,有的是研究历史学的、政治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等等。实际上严格地讲,人权和政治哲学的关系更大,它是关于人和国家关系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