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高校恋爱课:大学生需要怎样的情感教育?
这门课的作业包含各类人际交往任务,比如让学生用学到的打分指标判断周边情侣的爱情深度,或是用课堂上教授的方法去搭讪一个人,“单身同学推荐选择异性,已脱单同学选择同性”。 在崔乐看来,更理想的情感或性别教育课,应该“教你批判思维,教你怎么反思社会规范,怎么致力于建设更平等、更多元、更公正的亲密关系,而非仅仅是抱有实用目的的恋爱。”“以中国为中心”:美国汉学家柯文和他的转向
他传承费正清的思想,同时也反叛了他。对“冲击—回应”理论的批判、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成为他职业生涯前半期的重要主题。 “历史学家必须是多面手,不仅要熟悉现在的语言,还要在人类可能的范围内熟悉过去的语言。”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子安宣邦对日本历史的反思:“战后日本要从批判战前日本的思想体系出发”
为侵略战争寻求合理解释催生了这份对“独特道路”的理论建构,其背后则是曲折的现代化迷思:现代化有无样板?日本和亚洲能否拥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化?始终走在思考的路上 ——深深地想念刘泽华教授
泽华的多部批判性反思之作的最大特点是能从积淀的知识中把历史含蕴的哲思释放出来,去烛照人生的前途。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真正有智慧的史家,就是一个民族的探照灯。泽华从来就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探寻历史经验和历史精神,从而启蒙世人。这是一种有智慧的学问,而非相反。哪有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何解释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各种画面?陈凯歌选择的是反思和批判,却也只是止步于此,而无力艺术化表达。中国当代建筑论坛上的“炮声”
这是建筑界一次罕见的批判大会,中国当代建筑的种种积弊,千城一面、山寨横行、崇洋之风、求高求怪……第一次被如此集中炮轰。建筑界黄金三十年,却是毁誉参半。当公众在戏谑各种怪建筑时,业界有良知的学者已开始擎起反思的大旗。从历史看“国民性”
梁启超说,凡是经过重重内乱的国家是不可能产生纯洁国民性的,内乱会在老百姓心目中培养起六种倾向:侥幸、残忍、彼此倾轧、虚伪狡诈、冷漠凉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