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聋患者有望恢复听力丨周一健
2024年6月5日,《自然-医学》发表全球首个先天性耳聋临床试验的双耳基因治疗初步结果:5名入组患儿都恢复了双耳听力、言语和声源定位能力,嘈杂环境下的言语识别也有提高。患儿年龄最大的11岁,最小的1岁。南桥 | 膝盖简史
作为一位经历过膝盖疼痛的人,作者带着同理心和洞察力写膝盖。书中也描述了膝盖疼痛的治疗方法,涵盖从手术到再生医学的各种方案。走出深渊:寻找抗抑郁“特效药”
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常被低估。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大陆确诊抑郁症的患者中,采用药物治疗的比例为51.5%。 第二代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导致患者断药的一大原因。50%~85%的抑郁症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复发,其中50%的患者会在2年内复发。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2010年后,以氯胺酮为代表的NMDA受体拮抗剂被医学界寄予了厚望。“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配合在一起,疗效仍是比较好的。你要耐心,相信自己能痊愈”。小心产后康复的智商税:“很多问题做做运动就解决了”
“很多问题其实不需要花钱,做做运动就能解决了”。有的产康项目,“不仅坑钱,还有可能造成损伤”。 2022年7月,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位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编写的《产后康复指南》出版,但在行业内的知晓率还很低。 在讨论任何一款产后康复或是治疗项目的效果前,孕妇更需要重视的理念是:“预防总是第一位的。”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3日《南方周末》)失能失智老人去世,有“松了口气”的解脱感是不孝吗?
生命最后一年,传统治疗在给绝症患者和临终老人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在临床医学上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缩短寿命几星期到几个月不等,因为那些治疗方法和药物实在太痛苦了。美国5%的病人在最后几个月毫无作用的治疗,消耗了其国家约25%医疗资金,这一痛苦挣扎过程,还会让病患亲属陷入抑郁的风险增加300%。争夺免疫球蛋白:救新冠患者还是免疫缺陷人群?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远非免疫球蛋白短缺的唯一受害者。包括吉兰-巴雷综合征、脱髓鞘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内,有大量神经内科、血液科、免疫科病患急需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否适用于新冠治疗,医学界仍有争议。明证便是各家医院近期推出的,各有出入的新冠诊治方案。 药监部门已介入免疫球蛋白的流通环节,以确保其流向医院。生产端亦加强了医院免疫球蛋白的保供力度,同时加强对产品流向与价格异常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2日《南方周末》)Meta AI预测6.17亿蛋白质结构并开放丨科创要闻
全球首款预防婴儿RSV疾病单抗获批,绿叶制药抗抑郁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治疗急性膀胱炎的可口服抗生素有望获批,强生将以166亿美元收购心血管医疗技术公司Abiomed。《科学》同时刊发四篇论文从神经元“连接”角度重新认识人类大脑,中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竣工,Meta发布AI蛋白质语言模型预测超6亿种未知蛋白质结构。“秃”如其来何因,“头”等大事何解?
从医学角度看,更艰巨的挑战是,脱发背后有着复杂的病因和机理,现有的基础研究支撑甚少,毛囊为何萎缩闭合,能否促进其重焕新生? “SCUBE3的发现,为脱发性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及靶点。”但最终能否成功转化为有效的治疗药物,仍需经过伦理审查、临床试验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 脱发治疗类似慢病管理,不能认为植发就一劳永逸。植发手术前后,患者应该持续地使用药物。“头皮养护也很重要,毕竟土壤不改善,也长不出好芽来。”猴痘、新冠与HIV,疫苗、药物与新疗法
导读:7月23日,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本周欧盟和美国相继批准全球唯一一款猴痘疫苗的使用。 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CRISPR/Cas13有望用于治疗新冠感染,英国研究团队通过48万新冠感染者的数据分析,发现62种症状与新冠感染显著相关。我们对新冠仍不能掉以轻心。 美国希望之城医学中心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医院的两支研究团队,分别报告了两名最新HIV“治愈者”,为艾滋病毒(HIV)感染者带来新希望。新冠康复者血浆驰援疫区,专家称其治疗病毒变异效果较好
最新研究显示,对大多数未接种疫苗的新冠患者,在其出现症状的9天之内输入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以降低他们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其本质是一种被动免疫。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所长刘忠表示,恢复期血浆是多克隆抗体,较单克隆抗体而言,对病毒的变异有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