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的保护制度,个人破产改革为何步履艰难?|两会金融界之声
试点初期,如果个人破产债务人提出的重整计划草案或者和解协议草案能在未来5年内实现债务本金100%清偿,绝大部分金融机构能表决“同意”。但2023年后部分金融机构态度有所转变。 有关金融机构普遍反映,他们对于通过个人破产程序回收个人贷款的比例表示高度肯定,但因受制于有关规定及总行内控考核制度等因素,无法主动在个人破产案件中就个人金融债务进行弹性灵活的展期、减免或豁免。 建议有关部委支持推动《贷款通则》及有关个人贷款不能减免的规定在深圳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暂停适用,并建立个人破产贷款相关的免责或豁免制度。多省再放宽落户限制,户籍制度改革成本或被高估
早在2009年发表的论文研究中,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钟伟就曾推算,每新增 1 个真正意义的城市人口,城市政府需要付出人均 20 万元的各种城市综合配套投资。 2020年,赵军洁和课题组成员曾对山东济南、烟台、浙江台州等东部地区大中城市落户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平均一个农民工(外来人口)进城落户成为市民,需要增加政府的支出约为11万元。进城人家
七年跟踪拍摄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普通亲历者的酸甜苦辣。加快环境信披改革,补齐ESG的E短板
在中国ESG评价体系中,E(环境)是打头的,但它还有明显短板。把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底座建立起来,有助于深入推进ESG评级工作。 目前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已经归集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之后还要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价。评价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环境披露制度改革。此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格式准则相关的一些工作也在推进。饶毅称院士增选中有行贿受贿:应提供相关证据线索、亦当完善院士增选机制
院士增选机制和院士管理模式仍有改革空间,尤其是前者作为院士评选入口,更要做好全过程的信息公开。既然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回归科学性、荣誉性,那么涉及科学和荣誉的部分就要向所有人敞开,坦坦荡荡接受公众审视以及质询,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并在回应中拿出详实举证。专访生态环境部法规司司长别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过去十年是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力度最大的时期。生态环境立法以环境保护法为统领,涵盖水、气、土壤等各类环境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系统,已基本形成了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过去十年生态环境标准建设快速发展,这是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基础。 推动将保障公众健康理念充分融入生态环境管理策略,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将扩大到10-15个地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推动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向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院士制度改革定调,半年1100余名纪检干部被处分丨时政周报
2022年9月3日-9日时政新闻回顾: 2022年9月6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注重在重大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中选拔院士。 2022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处置涉及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8300余件,对纪检监察干部立案近1200件,处分1100余人,移送司法机关54人。 文旅部将开展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等旅游经营者不得将私设“景点”作为旅游产品予以销售或推荐。7个首次、122项任务:浦东政策“大礼包”的干货有哪些?
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任务措施基本可归集为两个板块:一是商品和要素流动层面开放;二是制度层面开放。 特区对立法授权的深度和广度还比较小,给予浦东的范围更广,比如可以涉及海关、金融监管、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汇率、资本跨境流动这些层面。 中国的户籍制度将逐渐转化为一个在常住地的登记制度,公共服务按照常住人口来配置。浦东作为引领区,应高标准地从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引领整个国家制度改革的高度去做制度建设。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22日《南方周末》)“三明医改”如何学?国家卫健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应学习三明医改的“小步快走不停步”,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的经验。但具体调整哪些项目、项目调整的幅度、项目调整的优先次序等,包括县域医共体的数量,各地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 按照整个深化医改工作的安排,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起草了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近期就要正式印发。自主搬迁37年,村民难落户,孩子难上学——被义务教育“遗漏”的村落
从喜德县搬下山,靠城市再近一些,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以前)住高山,不通路,读书的时候,上小学要四小时,回去再要四小时,走路。” 比起周遭村落,“牛圈房”的村民显现出更鲜明的教育自豪感,几名受访者都提到,“牛圈房”的孩子,有四十多个读了专科以上,读到大学,甚至个别读了研究生。 熊超表示了自己的为难——川兴镇是西昌市的教育大镇,目前本地学校的教学任务已经过载,学位不足。“小学基本上一个年级四个班,一个班坐八十多个孩子。” “向往美好生活,离开低效率的高山地区,到平原地区来种粮食是好事情,农民进城是好事情,易地搬迁也是好事情,有些问题是由于制度供给不足带来的,应该倒逼制度改革。”冯楚军说。 (本文首发于2021年1月2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