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近入学”为何难以缓解焦虑?从牛校的产生机理说起 | 快评
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不同学生在资质、禀赋、后天学习都千差万别,他们的兴趣与程度也都各有不同,家长不可能不根据孩子的情况预先为高中、大学的选拔性考试做准备,好的中小学也会想尽办法挑选更好的学生,其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竞争机制,过往曾经存在的“小升初统一考试”就属于这种机制,如今由明入暗但指标项目已经协同进化的“择优招生”也不例外。 -
儿童友好公园,一米高度看世界
“荔枝,一天吃几颗?”有点像公众号的标题党的解说牌按照“3-30-3”法则设计:3秒钟让小朋友产生兴趣;30秒内对事物有简单了解;扫描二维码,获得3分钟更加深入详细的知识。 如果把所有水坑都消灭掉,小朋友也会很无趣。如果设计出一些困难,又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克服,“比大人们排除所有危险更重要”。 在儿童公园的建设中,儿童是有发言权的,甚至可以成为主角。“这种有秩序和内生动力的自组织也是公民教育重要的实验。” 在2023年8月发布的第一批广州市儿童友好系列试点名单中,除儿童专类公园外,流花湖公园、越秀公园等也入选。 -
让孩子打工挣钱也是一种教育:成长是“明白何谓世上最难的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世界上绝没有这样的魔术:长期宠溺孩子,却指望其一夜之间变成有独立人格、有爱、有担当的人。唯有从一开始就引领孩子尝辛劳、知甘苦、明是非,且坚持不懈,孩子才能免于迷失心性、无知无畏。生活的场景如此广阔,足够展开各种教育实验——无论是让孩子出门打零工,还是家庭内部实行以家务换报酬,或是鼓励孩子课余摆摊、以兴趣爱好赚小钱,都是培养孩子正确金钱观、人生观的良好途径。 -
教师体罚学生被开,众家长挽留:棍打+让扎马步不是正常规训
根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我国约有53万名性早熟儿童,即指女童8岁以前、男童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或者女童10岁以前出现月经的情况。身体及心理层面的早熟,会让部分未成年人对性话题等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乃至通过不雅手势予以某种程度的表达或释放。 -
听听孩子们的呼声!很多规训、强制以教育的名义在进行
管理是必要的,可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和纪律。但是,中国教育体系中对学生的管理过于严格,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压力和限制,不但抑制他们在学校的运动量,也会使得学生承担远大于成年人的压力,无法自由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限制学生的发展和创造力。因此,学校对学生的管束,需要在自由和安全、规训之间做精妙的平衡。 -
林春梅:从国际风云到生化环材
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规划的?你做总经理是不是规划的?我真没规划。连对我儿子的教育,也是从兴趣出发。 -
“大家都有更急的事要做”:厦门大学教授王洪才谈通识教育
专业招生模式有很大弊端。入学前,学生对专业了解不多,对专业的选择更多是出于家长的兴趣,从而有很大的盲目性。 通识课很容易变为“水课”。要吸引学生,就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如果学生不选,这门课程很容易就被教务部门砍掉;如果想实行高标准、高要求,就只能是那些学生不得不选的专业课。 “如果我们将通识教育看作是一门又一门的课程,这将是最不幸的。”因为各门课程不能自动构成一种整体,也不能达成培养人的思维模式的目的。 -
传统高等教育还能被年轻一代认同吗
复杂的人际关系、削减的科研经费、兴趣缺失的年轻学生、政治正确的校园运动以及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这部剧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传统的高等教育真的无法再得到年轻一代的普遍认同了吗? -
郑也夫:兴趣的摧毁与发现
我认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是,受教者有没有因为教育而提升了他对某个事物、某个游戏的兴趣,如果没有,教育是失败的。 (本文为作者对北大社会学系一年级本科生的演讲,首发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