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53
艺考生困在二本线
“艺考是捷径”,这是一些人多年来形成的刻板印象,但“捷径”正在渐渐变成一座“独木桥”。2024年是艺考改革全面落地的第一年,其最大变化是文化课分数线的提升。校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提升至二本线,院校统考中文化课的成绩占比也提高到50%。 改革后最直接的变化是报考人数的减少。央美招生办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文化课过低,考不到本科线的,可能会放弃”。2024年安徽省级统考中,美术与设计类考生为2.4万人,比2023年减少近八千人。中国美术学院2024年报考人数降至2020年的一半。 为什么强调文化课?汪晓曙曾任教育部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是,入校时文化水平高而专业水平相对弱的学生,四年后甚至可能成为班上专业水平最好的。因为他们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更强,在学习过程中,更可能事半功倍。 中国的艺考热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时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仅597所,如今已增加到近2000所。伴随艺考热,艺考培训市场曾野蛮生长。从2015至2022年间,艺考机构数量从873家增加至6474家。 眼下,距离高考仅剩一个多月。与二本线相差的几十分,使很多人与目标院校的距离由近在咫尺变成遥不可及。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清醒地意识到,今后学艺术可能要付出更多。 -
黄灯:看见二本学生之后,他们的来处与出路
她开始怀疑,之前对于二本学生的理解,是否过于单一和悲观了?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文凭,贴上一个标签,把他送到流水线般的社会,却不管他的叹息、悲哀和快乐。 “现在的孩子很努力,拼命地安顿自己,但是特别难安顿下来。不像我们当初懵懵懂懂,很混沌的,你只要按部就班的,潮水就推着你走。” -
高校辅导员催就业:“我就像毕业生和学校学院中间的夹心饼干”
安徽某本科院校辅导员形容,自己像“毕业生和学校学院中间的夹心饼干”。就业率未达标的辅导员甚至新学期不被安排带新生年级,继续催就业。 河北邢台某三本院校和山东烟台某省重点本科院校的两位辅导员透露,学校下达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任务是95%以上。 辅导员想出了第二个绝招,“用自己相关的空壳公司为学生签署就业协议书。把信息网用户名和密码发给他,都不用自己操作”。 -
大地上的年轻人——《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施昕彤 学校:江苏省海门中学 -
教师黄灯:在作家与学者之间的抉择丨抉择2021
对于《我的二本学生》,黄灯曾面临“写与不写”的抉择。《我的二本学生》出版后,许多人看见黄灯最新的职务信息是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会认为她是在为下一本书写职校生做准备。早在2018年,她就在考虑换工作。这也确实与她的写作计划有关。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择) -
大声说出“我是二本学生”
一次文化分享沙龙上,大多数受邀分享者都是“二本学生”,他们感激二本经历,因为做了很多至今受益无穷的事。四年时间里,有人编了好几本书,有人在图书馆阅读榜上称王称霸,有人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有人找到了执手偕老的爱侣…… -
看不见的二本青年
经历过“被忽视的命运”,黄灯想让更多的二本学生被看见。凝聚事实,让学生思考、看见自己,建立和时代的关系,表达对时代的感受。在这一点上,重点大学学生、二本生和专科生,没有什么区别。 -
大学究竟应该怎么上?
今年以来,人们对于大学生的关注形成了众多热点:“小镇做题家”“绩点为王”“二本学生”……这些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揭开了此前少为人关注的当下大学生共同的困惑。这些困惑,一方面考验着个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和大学教育的追问:当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大学教育是否回应了社会需求? 多年来,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持续思考大学教育及改革。在他看来,大学生应该怎样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应当达到怎样的目的,是他直到老年之后,才思考出答案的问题。“如果他们真正明白了上大学的根本意义,将不仅使他们在大学过得非常充实,而且还可以为他们日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22日《南方周末》) -
二本学生:站在人生的节点上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9日《南方周末》) -
既要实习,也要自习
二、三本院校学生实习难,干脆自习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