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市长吕成蹊:“世界工厂”如何再升级?丨中国市长说
近期就有人向最近大火的DeepSeek提问东莞的未来在哪里,给出的答案是从“世界工厂”转向“AI智造方案输出地”。这正是当前我们努力的方向。世界机器人大会:27款人形机器人登场,进工厂还是进家庭?
“你知道我们工人都怎么说吗?要是十几万元一台,他们也回去弄个100亩地,然后就让它给俺们干活。” “从取货到补货到盘点,再到便利店清理,我们希望真正做到由机器人完成 24 小时无人值守。” “工业场景对于机器人的泛化性训练效率有限。如果终局是用上通用机器人,那么让机器人在工厂里打1万年螺丝,也学不会别的东西。”芦席棚里走出来的世界工厂——中国商用车之都成长记
小镇阿姨们想象着法国织的毛线比基尼,真的到了法国
“那个盆地里有一群阿姨一天到晚都是在胡思乱想,然后又一本正经地去做她们胡思乱想的工作。” 八年以来,阿姨们依然不知道这个“法国公司”的来源。毛线串起一个西南乡镇的想象世界,而搭建这个世界的胡尹萍,也尝试在其中还原她儿时在小镇感受到的国营工厂氛围,尽管这样的创作方式在功利社会、内卷世界里显得如此乌托邦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塞壬: “打工文学”不只有苦难
作家塞壬“只要有空就会进工厂做工”,她不认同苦难书写,也不是要发扬有三十多年历史的“打工文学”,她只想记录打工人的本色生活,“想让它成为我的日常,这将是我观看世界的方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这届世界杯,被义乌人“包”了
场内,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如火如荼;场外,一座中国小城的缝纫机在疯狂转动——这届世界杯的周边商品,有七成来自于此地。 其实,义乌制造早早就承包了好几届世界杯。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一届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有300万对啦啦棒、30多万球迷扇、20多万手摇旗子、20多万顶帽子,就从中国发货。其中,过半数产品出自义乌。 你或许以为这些义乌制造的产品是来自专业化的流水线、或者是高级的大工厂,然而它们大多是出自神秘东方某个村落里的“老太太之手”。 “知道”(nz_zhidao)带你解码义乌制造,这座中国小城凭什么虏获外国芳心。双循环、制度型开放、实体经济,余淼杰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经济关键词
“三新一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方向。 “双循环”首次在报告中出现,这说明“双循环”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最主要的抓手。 “中国的经济结构还必须以实体经济为主。在全球的产业链上,中国还处于一个世界工厂的地位。”拥抱“影子”:一群职校生的戏剧实验
职校生与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似乎成了固定的搭配。但九月拒绝这种搭配,因为工厂里的世界太小了,“小到只有你工位那么大”。 舞台上,职校生演员弹着吉他,念着诗;小小的身躯,背着大大的影子。舞台下,职校生们在学会接纳自我,拥抱自己的“影子”。东莞防疫生产两不误,“世界工厂”又高速转起来了
六十五载,广交会再出发
就规模而言,本届广交会仍然是疫情下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线下展会。 许多企业从广交会起跳,漂洋过海,生意版图日益扩大。在李彪看来,企业和广交会是共同成长的,“从全球的制造工厂,变为创造工厂”。 “第130届广交会重视提升服务贸易、技术贸易,顺应了当前国际贸易趋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则满足了国内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需要。”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4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