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生态环境厅总工赵乐晨:75天遥望雪山是如何实现的?
2022年,四川实现了PM2.5和重度污染天的“双下降”,PM2.5达标城市和达标县(市、区)“双增加”,成为历年来PM2.5浓度最低、重污染天最少、达标天数最多的一年。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确立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我个人理解有很深的背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格局变化之大前所未有,能源结构的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技术创新变化之大前所未有,绿色低碳产业转型之快前所未有,全球政治共识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围绕绿色低碳办赛,我们制订专项行动方案,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新建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投入2300多台新能源车作为大运会的交通服务保障车辆,确保大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用电实现100%可再生能源。 -
生态环境部总工刘炳江: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
将以更多确定性的污染物减排量来冲抵排放增加和气象条件多变等不确定性的影响,努力实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将于近期上报。 生态环境部已经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空气质量基准研究,为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打好基础。 -
郝吉明院士:经济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气好也是
“大气十条”的实施,最主要的担心是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最终结果证明,不但没有拖累经济,反而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PM2.5标准可以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这是与经济水平匹配的环境质量,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第二阶段目标。 人们想到汽车污染,脑海中想到的画面总是尾气管排出的废气,但把汽油运到加油站、车辆在加油站加油的过程中,汽油都会产生蒸发性排放,目前全国层面对此的重视依然不足。 我们应该为经济复苏到正常状态感到高兴,同时环保监管也不能放松。经济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气质量好也是大家的愿望。 -
07:11
生态环境部法规司司长别涛详解依法治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部首席法律顾问、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对依法治污有切身体会,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是率先将PM2.5指标引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发展中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仅倒逼我国空气质量连年改善,还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维护了公众的身体健康。 -
全国PM2.5年均浓度“六连降”,但30%城市仍未达标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六项空气质量指标年均浓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PM2.5和O3浓度连续两年协同“双下降”。但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超标。 -
全国空气质量连续七年改善,综合评分合肥、雅安、佛山位列前三
中国空气质量连续七年改善,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μg/m³,首次低于国家二级标准(35μg/m³),达标城市也升至62.9%。 2020年我国O3年平均浓度达138μg/m³,自2013年以来首次同比下降,降幅为6.8%。虽然2020年O3恶化趋势得到缓解,但整个“十三五”期间,全国O3平均浓度上升了12.6%。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分前三为安徽合肥、四川雅安和广东佛山,综合得分最低的7个城市全部为河南省城市,鹤壁综合得分排名垫底。 -
什么空气才是好空气?世卫新指南严上加严
全球尚未有国家能够全面达到指南建议的目标浓度要求。以PM2.5年均目标值5µg/m³为例,2019年全球PM2.5浓度最低的芬兰也仅为5.57 µg/m³。情景分析显示,如各国达到指南建议的PM2.5 浓度,世界大约80%归因于PM2.5暴露的死亡就可以避免。 指南还提供了管理某些类型颗粒物的定性陈述,包括黑碳/元素碳(BC/EC)、超细颗粒(UFP)以及源自沙尘暴的颗粒(SDS)等。这些颗粒物也被证明对健康有影响,但还没有足够的定量证据给出具体的浓度值。“纳米级的超细颗粒物,西方来源是交通,而中国来源除了交通,还有餐饮。” 中国的标准已经近十年未更新,世卫组织指南的发布,也在中国业内引发热议。“标准的设定基于科学和现实情况,好的标准是努力跳一跳可以够得到。指南制定过程的流程,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如何将科学文献的结果,转为政府决策的工具包。” -
追风48小时:深入“烟花”台风眼
常规气象预报利用雷达遥感技术,仿佛站在远处看,而现场监测相当于与台风拥抱,“只用眼睛看和伸手摸是有区别的”。 “对PM2.5等污染物而言,台风会把它们‘洗干净’,但对臭氧不是如此。”汤杰和同事们初步研究发现,台风能将平流层的臭氧卷到地面上,登陆后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可达登陆前的4-5倍。 在象山,追风小队一行人专门去看了华东“台风之王”——5612号台风纪念碑,苏镝坷发了一条微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弱小,但从未放弃。” -
从“强化监督”到“监督帮扶”,监督臭氧治理和PM2.5有何不同?
此前,蓝天保卫战的执法行动叫“强化监督”,2020年,不仅去掉了“强化”二字,还加上了“帮扶”。 专家指导团24小时在线答疑,只要现场有问题,一般不会超过3分钟,群里就会给出回答。 即便在北京、上海,还有江苏、山东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很多基层生态环境部门都没有监测VOCs的设备,特别是县区,如果要用就现租第三方的。 我们在一个化工厂查VOCs的LDAR检测记录发现,台账上记录的第一个检测点和第二个检测点之间时间间隔只有2分钟,而我们步行需要10分钟,检测记录明显是假的。 -
臭氧攻坚战:肆虐全球七十载,蓝天下的老恶魔
“你们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蓝天白云还告诉我是轻度污染?” 更令人忧心的是,臭氧与PM2.5协同的健康影响,是1+1>2。 治理臭氧和PM2.5 “一体两面,同根同源”。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6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