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后,我劝表弟读专科丨周末同频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现在对考试关注多,对招生谈得少
选择上海和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市,是因为两地教育基础较好,做过相关的改革探索。同时地域不太大,可控性比较强。 高考竞争已经从一般的入学机会竞争,转向了上“985”和“211”大学的竞争。直到现在分数仍是招生时最硬的标准,这是公众普遍接受的公平。如何弱化应试教育的导向?浙江新高考改革观察
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但“个人的兴趣、高校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三者利益要实现统一”。 在考纲取消之前,55岁的数学老师张宏有底气和学生说,“这个内容不考”。但现在任何人都不能讲这句话,因为试题怎么出“你猜不到”。- 01:53
艺考生困在二本线
“艺考是捷径”,这是一些人多年来形成的刻板印象,但“捷径”正在渐渐变成一座“独木桥”。2024年是艺考改革全面落地的第一年,其最大变化是文化课分数线的提升。校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提升至二本线,院校统考中文化课的成绩占比也提高到50%。 改革后最直接的变化是报考人数的减少。央美招生办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文化课过低,考不到本科线的,可能会放弃”。2024年安徽省级统考中,美术与设计类考生为2.4万人,比2023年减少近八千人。中国美术学院2024年报考人数降至2020年的一半。 为什么强调文化课?汪晓曙曾任教育部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是,入校时文化水平高而专业水平相对弱的学生,四年后甚至可能成为班上专业水平最好的。因为他们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更强,在学习过程中,更可能事半功倍。 中国的艺考热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时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仅597所,如今已增加到近2000所。伴随艺考热,艺考培训市场曾野蛮生长。从2015至2022年间,艺考机构数量从873家增加至6474家。 眼下,距离高考仅剩一个多月。与二本线相差的几十分,使很多人与目标院校的距离由近在咫尺变成遥不可及。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清醒地意识到,今后学艺术可能要付出更多。 丘成桐:所谓自由发展,并不是做个“野孩子”
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很多中国学生流向海外,他们最好的研究也是在国外做出来的。我们今天就是要在中国本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并产出重要的成果。 中国不大可能取消高考,但如何将创造力比较强的学生选拔出来,也需要找到办法。 什么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就是在无人地带,找一条新的路出来。假如清楚地看得到结果,那就不叫做研究了。首届新高考考生章欧宁:学会了随时提前规划人生|我这十年
新高考的设计就是为了根除“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文理偏科又缺失个性”三个老大难问题。浙江作为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在争议中艰难启动改革。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八年覆盖29省份:“力度最大的一次高考改革”
采用“学校+专业”的方式,学生首先被学校录取,最终可能进入的不是自己选中的专业。而采用“专业+学校”的方式后,某个专业对应的可能不是一所学校而是多所高校。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7日《南方周末》)高考改革“术”与“道” ——江苏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引发的讨论
“过去十年,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改,一边有意见反馈过来。这次的争议还是聚焦在于等级划分,这种做法我个人也持保留意见。” “新高考改革后,能规避单科等级制约招生录取这一因素,但‘教育行政部门划批次、分数为核心’主导高考招生录取的格局不会变。”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6日《南方周末》)高考江苏卷谢幕——十七年自主命题里的高考改革轨迹
13年间,江苏卷的命题有过不少大胆尝试,例如取消选择题、提高语文数学分数、降低英语分数等,也经历过将材料作文改成命题作文、又改回材料作文的反复探索。 骆冬青觉得,人们说江苏卷难,有可能不是因为试卷本身难,而是对于最终招考人数比例的直观感受。 在2000年代,自主命题曾是一股高考改革浪潮,从2002年的北京开始,最多时,有多达16个省市采用自己的高考试卷。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16日《南方周末》)地方发改委主任谈“十四五”规划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五年规划史上这是第一次。 河南具有1亿人口和6500万劳动适龄人口,高考考生和考研考生人数全国第一,我特别关注的一点就是国民素质提升。 在过去的五年规划中,涉及国民素质的内容往往是放在民生保障部分,“十四五”规划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成篇表述,就是着眼于解决“教育、健康、养老”这一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三件大事。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