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2
贵州失火,云南缺电,西南地区为何遭遇干旱?丨硬核唠科
春节以来,贵州、云南等西南4省多地最大风速刷新历史纪录,气温较常年偏高2至4℃,降水较常年偏少8成以上,森林火险等级达到高危以上。 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冬季较干燥,11月到次年5月是旱季。今年又遇上了厄尔尼诺导致的“暖冬”。往年能飘到贵州的雨都下到了邻省,云南的上游来水也变得入不敷出。 -
01:26
中国旱极连续三年变雪海,沙漠为什么会下雪?
塔克拉玛干沙漠已连续三年出现大范围降雪,沙漠变雪海的美景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高海拔地区变暖,更多冰川融水进入沙漠提供水汽;西风急流减弱,北极强冷空气更容易南下,也有利于观察到积雪。 极端降水对沙漠地下水源的补给作用不大,还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这也是空气含水量和大气系统位置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
厄尔尼诺支配下的全球暖冬:“蝴蝶翅膀”已扇到多国农业
400万美元,这是2023年轮船“插队”通过拥堵的巴拿马运河支付的最高费用。费用暴涨的原因很大程度得归结于巴拿马有记录以来最为干旱的10月。 2023年智利的早熟车厘子减产一半以上,这主要源于雨水过多与光照不足,10月下旬至11月底之间,出现了15年来最大规模降雨。 早在7月,印度政府就宣布禁止出口巴斯马蒂香米以外的白米,原因之一便是担忧厄尔尼诺会导致国内白米短缺。这对国际市场冲击颇为明显。 旅游业或许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至少在北美是如此。美国南部的降水可能会多于往年,犹他与科罗拉多州的滑雪胜地也许会迎来更多游客。 -
山火、限水,福建浙江沿海地区为何“喊渴”?
2023年11月24日,福建宁德霞浦县三沙镇发布限水通告。次日,三沙镇下辖的单斗村燃起了山火。 沿海地区干旱缺水不唯霞浦。11月以来,浙江宁波代管的慈溪市、台州代管的温岭市等多地启动抗旱应急响应。 除了降水分布不均,这些常年缺水的沿海地区都有背山面海、流域面积小的地形共性。“没有大流域和大型水库,来水再多也是东流入海,留不住。” -
台风“卡努”逼近我国东部沿海将现持续风雨 东北仍需警惕强降水
-
一暴雨就怪海绵城市?洪涝和内涝得区分
海绵城市的功能范围是有边界的,它是针对内涝最佳的解决方案,但面对洪涝灾害时,海绵城市发挥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这次门头沟是洪涝的问题,不是海绵城市能解决的。” “在江苏镇江这样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已经可以做到应对30年一遇的降雨,但从目前国内的建设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海绵设施可以承载将近1000毫米的降水量。” 能够应对至少二十年一遇的降雨,是城镇内涝防治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国内建设的海绵城市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北方海绵城市设计的承载量比南方城市更低。 -
明代西域贸易衰落Vs汉唐成功经略西域:气候因素不可忽略
1900年以来是一个新的暖期,这次气温升高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而且至今势头未减。根据1980年代到2002年的记录,发现西北降水一直在波动增加,而且这个趋势同样维持到现在。水文调查也显示,克孜河、疏勒河等内陆河流量都在增加,盐湖、青海湖、乌兰乌拉湖等内陆湖泊面积也在显著扩大,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甚至出现了新湖泊。目前中国的气候,已经追平了北宋。如果再继续升温下去,将可能重现汉唐那样的暖湿期。而西域是否又会迎来一个,像汉唐那样繁荣的绿洲时代? -
城市为何内涝频繁?“不挖山填湖”,降水才有去处
湖泊、湿地、河道等作为天然的“蓄水容器”,可以调节径流(指由降水形成的、沿着流域不同路径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天然的“蓄水容器”被填埋、侵占,影响了对径流的削峰、错峰调节作用,更易导致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
鄱阳湖的极端干旱、建闸之争与生态成本——对话胡振鹏
长江流域的干旱依然在继续。中国气象局2022年11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预计11月,江南及华南等地降水持续偏少,气象干旱仍将维持,发生夏秋冬连旱的可能性较大。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在11月1日发布消息称,11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仍将持续或发展,10月份,全国主要江河径流量大部偏少,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均为常年同期最低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南方农业拉响大旱警报:水库池塘将干涸,灌溉系统待更新
目前四川受灾较严重的是夏玉米和夏大豆。干旱会导致大豆减少授粉,高温则会令大豆分枝数减少,从而荚数减少,进而影响收成。 正常水文条件下,南方降水较北方充沛,河道纵横,灌溉管网系统不如北方地区健全。南方省份灌溉管道化率(采用管道输水的面积/灌溉面积)明显低于北方缺水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水灌溉、抢种抢收等都是短期措施。长期而言,需要加强从水库到池塘的蓄水设施的建设;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作物抗旱、耐涝和抗病虫害能力等;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调配优化布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