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伦:做好文学的生意
在信息碎片化、人们对消费更谨慎的时期,彭伦和他的同事们做的书却卖得不错。我们与彭伦聊了聊,做出版这行怎么活下来、活得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今天应当怎样阅读《老子》:学者李永晶的解法
“时至今日,现代人已经不缺这种知识上的研究了。我们真正稀缺的是什么?每一个人都需要想一想,想一想自己面临的真实问题是什么。”2024年你读过哪些好书?
城市史的“大粮仓”与“北大荒” | 顾涛的2024年阅读札记
中砂先生关注醇厚的“文雅”升腾的江南,我则更关注这股文雅气质逐渐流散的江南。这是您的2024年度阅读报告,请查收!
2024,我们相聚在南方周末App,互相陪伴。 这一年,不止于新闻与新知,还有您和南方周末的珍贵记忆。在石头上阅读文明的温度,行走者刘勇和他的山西“考古”新发现
每个人身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些东西是个人能力无法改变的,但如何顺势而为,尽量做到最适合自我的人生方式,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 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常因新发现的石刻材料得以纤毫再现。我们难以回到历史的发生时刻,但通过实地寻访、考察、考证石刻文物,我常有回到历史现场,与古人对话的感受。法国文学的闯入者?这位90后作家揭示“中产社会”谎言
“我在20岁左右的时候意识到了自传的政治性是多么强大——自传令人不安,当你舒舒服服地坐在客厅沙发里阅读自传故事的时候,你知道书中的故事真实发生过。” “当媒体和政坛中的资产阶级人士声称工人阶级不复存在时,普通人的痛苦与愤怒日积月累,因为他们的遭遇不再被看见。如今全球各地极右翼的兴起就是这种情况的反噬——普通人被隐身太久了,他们以种族主义的语言获得存在感,而极右翼从普通人的困境中收获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