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学人如何看民国学术?| 学术边上
总得来看,陈寅恪、胡适、钱穆诸人,对其自身所处时代的评价都不高。尤其钱氏,更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只觉得“一代不如一代”。 -
王晓渔的2023年度阅读印象
常在黑蓝网站读胡安焉的文章,对《我在北京送快递》受到关注并不意外,作者擅长写出那些被普遍感知却未能表达的日常细节。他在日常生活中潜泳,沉入水下感知温冷与深浅,又不时浮出水面换气,反观所处的世界是不是一个鱼缸。 -
00:56
钱穆:对国史的温情与敬意丨那年今日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1895年7月3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他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民国“史学四大家”。 1930年,35岁的钱穆以《刘向歆父子年谱》震惊学术界,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执教。1950年,他在香港创立新亚学院。1963年,该校与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合并。钱穆为其亲定校名为香港中文大学,并坚持必须由中国人担任校长。香港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之一,钱穆功不可没。 -
林建刚评《目加田诚北平日记》:“这本书的注释让人敬佩”
读此书的注释,乃是一大乐趣。一书在手,北平知识人的社会交际与娱乐享受,也就活灵活现展现于眼前了。 -
妻子烧书背后真问题: 小家庭如何长期投资
钱穆先生幼年贫寒,但有机会能坚持读书自学,最终成为一代宗师,这也和无锡钱氏有怀海义庄资助贫寒子弟的兜底救助有关。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13日《南方周末》) -
传统琴学的回归
随着近年钱穆、唐君毅与徐复观各先生的全集在内地出版发行,《愔愔室琴谱》也在内地出版,象征传统文化的回归,可谓深富意义。 -
“哪里是安身立命的乐土,哪里就是中国”
华人世界的政治发展,余教授遥兮心系,学院派的“学者”一称恐怕再难描述其人,中国传统以天下为己任的“士”,才是形容他的最佳词汇。余国藩教授在克鲁格奖的推荐书上即盛赞道:“余英时教授就是他笔下的中国‘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与经历都在反映这一点。” -
二十世纪的三种疑古著作
疑古意味着自绝于大多数,意味着远离科研经费。反疑古则是随大流。史学家习惯用才、学、识三个方面评价一个史学家地位的高低。像顾颉刚、郭沫若、陈寅恪那样才、学、识俱佳的天才更是凤毛麟角。钱穆、石泉稍逊,但绝对是第一流的人物。中国的疑古史学著作虽然少之又少,但是有顾颉刚、钱穆、石泉三位一脉相承,也算是学术界的佳话。 -
我书架上的神明
《中国哲学史》既对我有深刻影响,也是我现在还会读的书。另外两本对我有类似影响的书,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最后,单子里还要列上《论语》与《理想国》。 -
尊与亲,重道义
18岁就做小学教师的钱穆先生,回忆自己年轻时社会上的尊师风气。“有宴席,学校先生定居上座,地方绅士以及富商们,都谦逊不敢坐学校先生之上。”现在,很少见“嚣张”的校长了,大家都对镇长毕恭毕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