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业银行鲁政委解读新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
此次《目录》更新发布后,预计未来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也将同步更新修订,同时,此次更新还新增了低碳转型相关内容,也将为未来转型金融标准的出台奠定基础。 如果出现产业被调整出《目录》的情况,应尽快启动应急方案作为“兜底保障”,降低金融风险并给予相关产业“过渡期”,确保金融机构风险可控以及相关产业的安全平稳发展。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势在必行。然而实践过程中,在中小企业的绿色认定、信息获取、风险防范等方面仍然面临着重重挑战。 -
田轩:利用人工智能,将金融伦理认知实时纳入注册考评|两会金融界之声
对标金融强国目标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使命,我国金融学科教育仍存在重知识、轻文化;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规则等一系列与当前中国金融业发展不匹配的短板。 目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入职、人才认证考评体系对于金融伦理的考核内容分值权重相对较低。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鲜有专门金融伦理相关“把关人”岗位设置。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华尔街发生的一系列金融丑闻后,西方国家即开始关注与重视金融企业伦理。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管理学院)在企业伦理学领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手段对从业人员的金融伦理认知实时纳入职业注册考评。 -
监管“长牙带刺”,银保机构一年被罚150亿元|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⑤
个人被罚金额最高的十张罚单均与非法买卖外汇有关。其中,个人受罚金额最高达6093.54万元。 在2023年十大罚单中,六张罚单的处罚对象为非银保类金融机构,且有三张罚单均与支付结算业务有关。 监管部门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规范围界定已越来越清晰。金融风险和监管空白正被逐一化解和消除。 -
聂庆平:财富管理市场亟需划清金融产品边界 | 新金融大会
我国影子银行产品快速发展,并且存在融资端界限模糊和投资端加杠杆的问题。随着投融资端这两个问题的发酵,会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再次回归集中统一的监管模式。这是我国新金融面临的重大监管体制变化。 明确财富管理市场是柜台市场。资管产品应对特定投资者发行。如果对非特定投资者发行,应明确其公开发行证券的属性。 -
金融稳定法立法提速:“治未病”与“治已病”如何更有效?
草案不仅明确了各级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行业保障基金的职责,还强调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尤其在处理金融风险时要加强反腐,协调监察、审计和司法。 在处理重大金融风险时,草案尤其强调了被处置金融机构的自救责任和采取市场化处置方法的原则。 草案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构建了一个协同体系。它与存款保险基金和行业保障基金形成了明确分工的合作模式。 -
潘功胜:亲历“大行蝶变”,擅长风险处置
潘功胜多次就外汇市场、互联网金融、债券违约、房地产风险化解等公开表态,在各类金融风险的化解中积累了深厚经验。 -
完善金融监管,“绝非为风险埋单兜底”丨报告解读
“我们要客观对待因经济波动所造成的金融风险,发挥市场的作用。” “长远来看,地方债问题的解决在于政府职能改革。” -
最严资产分类新政施行倒计时:银行不良资产将飙升?
《办法》将五级分类体系的适用范围从贷款扩展至商业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量表内外金融资产。这意味着中国大陆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迈向“全资产监管”时代。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短期来看,《办法》考验部分中小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资本补充压力加大。但对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不大。 从长期看,新规治下,风险分类等级更加客观明确,提高了可操作性,缩小了低估信用风险的操作空间,客观反映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的真实信用风险,有利于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银行高质量发展。 -
全面注册制来了,打新不再是包赚不赔的买卖
“(板块)定位靠的是政策导向,引导资本流向国家特别支持发展的行业,这也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的最主要功能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一方面促进了市场自由竞争,另一方面可以防范估值堰塞湖,杜绝某些个股对指数带来权重过大的影响,防止发生金融风险。” A股股价高估的现象会慢慢消退,一些不那么优质的企业逐步成为被人遗忘的仙股(价格极低的股票),甚至退市。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9日《南方周末》) -
涉贷文件正被“打包式”大幅修订,贷款更方便了吗?
对于固定资产贷款和个人经营贷,企业或者个人可因项目资金回款过长申请贷款延期。 受托支付标准有了明确规定,可以有效规避借款人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使用贷款,并可有效地防止挪用资金的情况发生。 创造性地提出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监测贷款资金流向。 修订稿要求贷款人深挖企业贷款展期根本原因,并做出更加审慎的评估,有利于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