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暂避战火 大量流离失所的黎巴嫩民众踏上逃离之路
-
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诗意地栖居(有奖投票)
古建筑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认为,“园寓诗文,复再藻饰,有额有联,配以园记题咏,园与诗文合二为一。”在公园城市的绿意之中捕捉到灵感与诗意,这几乎是必然的——公园城市提供美好,帮助人逃离樊笼,而诗歌则让人拥有关注美、表达美的能力。这种契合古已有之,如今仍在继续。 -
逃离都市回家种地浅体验:桃花源般的生活存在吗?
我们总是向往别人的生活、别处的风景,但真正体验过就会知道,并不存在理想中的、桃花源般的生活,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哪里都躲不过。 -
逃离包办婚姻的勇气|记者手记
包办婚姻,是这里很多人的宿命。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长到一定年纪,就被安排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结婚生子,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轮循环。好比土地里的庄稼,长到成熟,就收割掉。等到下一年,再长一茬,再收一茬,年年如此。 或许,只有一代人开始改变,下一代人才能更自然地被改变。 -
爱丽丝·门罗逝世:“一生都在写个人故事”
“你迟早会在她的故事里,与自己相遇。这是一场总能令你战栗,偶尔让你改变,却从不会击溃你的遭逢。” “她不只在写女性,其实我觉得她写的是每个人寻找的那个东西,大主题是逃离,但写的是‘自我’两个字。”邓若虚解读。 -
01:7
公园二十分钟效应,打工人自己的大课间丨硬核唠科
在这个春光明媚又容易疲乏的季节,有一个被喻为“公园二十分钟效应”的心灵疗愈方式备受关注。这一现象指出,人们只需每天抽出二十分钟在公园等户外环境,即便不运动,也能感受到身心愉悦。这仿佛是为忙碌的打工人量身定制的“大课间”,让他们短暂逃离工作,享受大自然给予的多巴胺。实际上,这个“大课间”不一定要“Park Walk”,只要是属于自己的二十分钟时间,就能得到放松。逛超市、发呆、散步……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来度过你的“大课间”呢? -
巴以冲突半周年,以色列在被世界抛弃?
每一次的冲突爆发,哈姆都会产生“逃离加沙”的念头,却从未实现过。联合国预测,如果以色列再次进攻拉法,将会有超过80万人流离失所。 “这次撤军只是以军一次战术的转变,是以军向其国内展示战争实力的体现。”汗尤尼斯是加沙南部最大的城市,在汗尤尼斯,以军已打垮成建制的哈马斯军队,将转入定点清除模式。 7名人道主义志愿者死亡备受关注,而逝去的几万巴勒斯坦人却没人关心,“这可以反映以色列右翼倾向扩大的氛围,他们不关心‘如何解决巴以问题’”。 -
一位矿工,拍出北漂打工人的回乡记
在煤矿,一年多的汗水与时间,换成手头五万多人民币的储蓄,他得以逃离牢笼,将它们置换成银幕上的一百多分钟。 找不到钱就向朋友借,他甚至借了网贷。剧组班底很快搭建。出镜的人里,只有两个专业演员,其余都是菅浩栋的姥爷、表姐和姨等。拍摄地点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室外,一些剧组人员受不了严寒艰苦的环境,不少志愿者、录音师、跟焦员中途走掉。 -
封城、抓壮丁与回不了的家,2024年果敢洗牌战继续
刘蕊林说,缅军将军营驻扎在木姐城外,普通人很难出城,运货司机大多是绕路。她自己是不会去城郊山区的,“不知道谁又会在那埋地雷”。 逃离家乡的人越来越多。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统计,2023年10月31日至12月11日期间,武装冲突已导致缅甸13.6万人流离失所。 “如果不想去参军,那被抓者就得交罚款,大概三五百万缅币(折合1万至1.5万人民币)。”